廈門日報訊(記者 黃懷 通訊員 尤佳蕾)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在廈門島外,不少特色鄉村游新項目開門迎客,為市民游客帶來旅游新體驗。走進翔安區新圩鎮,花木繁茂蔥蘢,綠意撲面而來,地道的百味鄉宴、豐富的文旅市集和非遺展演,為游客們送上了精彩紛呈的鄉村體驗。如今,在廈門的農村,種油茶、養鷓鴣、開發山泉水;拓展“民宿+”經濟、打造鄉村文旅IP、舉辦“村BA”正在逐漸成為新時尚……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探索具有廈門特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是廈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在這場火熱的實踐中,市直機關各級黨組織使命光榮、責無旁貸。2022年以來,市委組織部創新開展了組團幫扶模式,將104個重點村劃分為32個片區,由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開展“1+1”精準掛鉤幫扶。市、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派出101名干部,組建起32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通過連片駐點、聯動幫扶、跨村聯建“三項機制”,合力打造有顏值、有產值、有內涵的和美鄉村,將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規劃圖”一步步變為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實景圖”。
因地制宜 在青山綠水間激活產業新動能
靠近城市,具有城市的空間溢出效應,這是廈門鄉村振興的地理優勢。市直機關各單位和駐村工作隊用好“城郊型農村”這一優勢,以產業發展為關鍵做好鄉村振興文章。
今年1月,在全國“賦能鄉村振興 建設農業強國”鄉村振興品牌節上,市醫保局的白銀女與后亭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黃泇先一同領取了全國“土特產大眾口碑百強榜”榮譽證書。
市醫保局幫助后亭村發展多途徑、多模式、多元化的特色鷓鴣產業,推動建成鷓鴣加工廠,幫助村集體與相關企業建立產供銷長期合作協議,以“小鷓鴣”撬動鄉村振興大產業,帶動全村一二三產業全面振興。
只要找準發力點,“撂荒地”也能變為“金銀山”。
同安區蓮花鎮尾林村后山原本是一片茶園,由于自然條件因素,村民們紛紛棄種,外出務工,久而久之,茶山變成了荒山。市委政法委、廈門路橋集團與村兩委多次實地走訪調研、反復論證,最終決定換種耐貧瘠、耐干旱,素有“東方橄欖油”之稱的油茶。
“對于油茶樹產業未來的發展,我們充滿信心。”村民們表示,目前,60畝油茶基地已完成初期建設,看著茁壯成長的油茶樹,他們充滿期待,3年后這里可以開始收成,6年左右就可進入豐產期,每年將為村里帶來50萬元固定收入,到時候“撂荒地”就能變為“金銀山”。
因地制宜,選準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在發展特色產業上下功夫,才能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火炬高新區管委會主動策劃“村校企”合作鄉村研學培訓項目,幫助村集體實現增產增收。市發改委開展花卉養殖和直播技能培訓,對口幫扶的后壟村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市直機關工委以“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為抓手,推動全市60余家模范機關企事業單位認種認籌農田200余畝,相關成效先后被央視及省市主流媒體報道。市商務局積極謀劃“菜園認養”“家庭農場開發”項目,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提供有力支撐。市市場監管局幫助村集體經濟公司重新注冊登記、規范農特產品包裝,拓展商超銷路。市統計局助力生成“尚美上宅”“物以圩為桂”等農產品牌,推動上宅村村企參加各類博覽會,打開市場銷路。第13片區駐村工作隊隊長、市檢察院二級高級警長鄒慶華和隊員們共同推動五顯鎮三秀山村、明溪村、后塘村控股注冊成立3家公司,簽約銷售鳳梨穗桂圓干、山藥面線、沃柑等農產品近500萬元,共為村財收入增加純利潤近100萬元。
和美鄉村 找準鄉土文化的“流量密碼”
和美鄉村,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市直機關各單位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深入挖掘幫扶村的優勢與潛能,不斷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文化、生態、產業互促互融。
“何須去婺源?花都開好了!”2023年2月,東輝村油菜花田成功圈粉,成為廈門市民的新晉打卡點。數十畝金黃色的油菜花與民舍、青山掩映成趣……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一幅詩意田園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就在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地。”市委老干部局派駐東輝村黨委第一書記王藝景介紹,“為解決休耕期間土地閑置的問題,我們采取‘稻油輪作’的種植模式。”春耕來臨前,駐村工作隊推動東輝村黨委打造“水稻+油菜”農旅融合基地,以觀光農業帶動旅游消費,一舉兩得解決了土地撂荒和村民增收的問題。
有了這一次全新探索,王藝景決定趁熱打鐵,先后和村兩委一同策劃開展了“慶豐收 頌黨恩”“大地歡歌 鄉樂·雅集”等系列活動,成功吸引上千名村民和游客線上線下參與活動,有效帶動本村土特產銷售。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民群眾的期盼。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一字之變,卻內涵深遠。市委宣傳部為軍營村捐種櫻花等景觀苗木,櫻花林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充分挖掘云頭村文旅資源,打造地熱溫泉、“厝中行云”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市委巡察辦打造“卿樸鄉村之聲廣播”,探索“鄰長制”“七一工作法”,營造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和競相致富的濃厚氛圍;市婦聯常態化組織開展“三進三送”等文藝活動以及“巾幗進萬家”“愛心敲敲門”活動,不斷提振村民精氣神。
紓困解難 將基層“末梢”變“前哨”
走進農家,熟悉農事,掌握農需,及時把矛盾問題解決在一線、消除在萌芽,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幫扶工作的重要任務。
2023年初,第20片區駐村工作隊隊長、市外辦美大處處長李志科和隊員們經過調研并與村兩委溝通,打算在片區內協助推動米粉廠建設,但一些村民對項目用電、噪聲等心存疑慮。他們和村干部一起挨戶走訪,把村民的訴求記錄到民情日記上,逐條為村民解答,有效化解各類矛盾,贏得村民信任。如今,蔗內米粉廠已建成,即將投入運營,未來將成為村內的支柱產業。
“駐村工作的收獲遠遠大于付出。”在李志科眼里,“只有沉下去,實實在在地參與重大事件的決策過程,才能真正了解基層、服務基層。”
發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做到身到、心到、情到,這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工作密碼。市紀委監委緊盯村民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五方四聯”工作機制,全面開展集鎮環境整治,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市公安局在蓮花村試點建設生態警務工作站,建立警民聯合調解委員會,探索“生態警務”運作模式和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既守青山綠水,又護平安蓮花。市委黨校堅持“黨課宣講進村、示范引領進村、協商推動進村”工作思路,推動鼎美村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和村干部隊伍培育。第3片區駐村工作隊隊長、市政協研究室綜合處處長鄭達和隊員們一起組建“駐村宣講隊”,開展“學習二十大精神 事關你我他”“銘記紅色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等主題宣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兩年來,市直機關掛鉤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們及時傳遞黨的理論、方針、政策,主動回應群眾所需所盼,通過糾紛化解端口前移,有效化解基層矛盾,將“基層末梢”變為“治理前哨”。掛鉤幫扶單位組織各級黨組織、工作隊員與600多戶困難戶結對幫扶,積極對接協調有關部門,幫助掛鉤村解決公交出行、免費義診等200多個實際問題。
雙向奔赴 腳上有泥心中有光
兩年來,來自市直機關各單位的駐村干部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認真落實跨村聯建工作機制,成立聯合大黨委,將掛鉤單位和駐村工作隊納入成員單位,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帶領村兩委干部加強橫向交流、開眼界、長見識、拓思路,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強聯動聯建聯創,對接和實施文旅研學、訂單農業等項目,推動連片村合作共為、協同發展,有效鏈接市直掛鉤幫扶單位、市級“四好”商協會和駐點片區企業,因村制宜謀劃發展特色產業,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在推進組團幫扶過程中,市直機關各單位深入鄉村實地走訪、現場辦公,駐村工作隊更是駐在村里、蹲在點上,“進萬家門、知萬家事、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機關干部涵養了為民情懷,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受益最多的是年輕干部,通過派駐,他們實現了“第一次蝶變”,群眾成為他們成長的“第一位老師”。駐村干部在基層課堂中夯實初心使命、學會群眾工作、增強服務本領。不少“家門-校門-機關門”的“三門干部”通過駐村,成長為“腳下有泥、肩上有擔、眼中有光、思想有魂、心中有根”的優秀干部。
鄉村振興永遠在路上。近日,全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暨組團幫扶工作部署會召開,新一輪組團幫扶工作拉開序幕,市直機關各單位的黨員、干部們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繼續繪就和美鄉村新篇章。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強化黨建引領 賦能鄉村振興2024-05-09
- 鄉村振興實績考核 漳州位列全省前列2024-04-25
- 鄉村振興實績考核 漳州位列全省前列2024-04-25
- 福建省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啟動2024-03-07
- “龍巖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986’工程”入選《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22》2024-03-01
- 興業消費金融:立足行業優勢,打造鄉村振興“興”樣本2024-02-01
- 聚焦農村發展 省政協委員為“鄉村振興”建言2024-01-26
- 各地鄉村振興玩出“新花樣” 冬日里的鄉村煥發新活力2024-01-09
- 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振興 希沃攜手美麗中國共赴公益之旅2024-01-08
- 粵臺姐妹走進韶關送愛心 以產業幫扶助鄉村振興2023-12-21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出入境證件換補發“全程網辦”2024-05-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