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宇姍 通訊員 陳智勇)2023年,廈門市成功打造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循環利用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會議上向全球分享經驗。在昨天的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了該項目的具體情況。
據介紹,由廈門建成的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示范項目,利用了光譜識別和AI技術,實現15個可回收利用品類智能化自動化分選,有效解決了生活垃圾“先分后混”的分類處置難題,打通了源頭分類與末端利用的“堵點”,目前已獲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認可和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推廣。
這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以1條分選示范線實現每小時5噸、每年3萬噸的處置能力,將外賣餐盒、奶茶杯、泡面桶等分散、混雜、種類繁多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揀處理和再次利用,使分類回收行動轉化為經濟價值。市民在垃圾分類中將屬于低值可回收物的利樂包、紙杯、外賣餐盒等投入藍桶,經分選和處理后的紙、塑、金屬等復合材料就可以再次被制成手提袋、筆記本等生活用品,回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成功實現資源循環。
數據統計,2023年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累計處理低值可回收物約1.5萬噸,貢獻碳減排約2.3萬噸,減少了林木砍伐、石油化工等資源消耗活動,同時減少垃圾處理污染物排放,通過資源回收利用實現減污降碳,助力城市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湖里舉辦“文明騎行 湖里先行”活動 60名2024-06-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