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雙方人員熱情揮手、點贊
東南網6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婧琳/文 陸軍航/圖)兩岸一片海,十年護漁情。今年是廈金兩岸聯合增殖放流十周年,6月6日上午11時許,廈門海域211航標附近人聲鼎沸,19艘垂釣船呈眾星拱月式環繞廈門“海洋1號”,共赴廈金兩岸聯合增殖放流十周年盛會。
廈金攜手增殖放流 數量創十年新高
“大家一起放!”在“海洋1號”甲板上,隨著人群整齊有力的一聲聲“放”,一尾尾鮮活的魚蝦苗兒順著滑道歡騰而下、躍入海中,為大海注入生機與活力。當日,兩岸累計放流珍稀物種及經濟物種苗種共13種854萬個單位,其中廈門方放流各類苗種約709萬個單位、金門方約145萬個單位。現場還放流了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中國鱟。“碗底有魚,年年有余!”在雙方互贈禮物環節,廈門方贈送6幅魚骨畫,金門方贈送文創陶瓷產品,上面印有栩栩如生的“魚”,寓意著“年年有余”。
今年聯合增殖放流的物種種類豐富程度及苗種數量均為十年之最。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陳國斌介紹:“十年來,兩岸聯合增殖放流各類經濟物種和珍稀物種約3200萬個單位,其中廈門放流大黃魚、黃鰭鯛、黑鯛、真鯛、鱸魚、石斑魚、擬穴青蟹、東風螺、中國鱟等苗種約2903萬個單位,金門放流遠海梭子蟹、黃鰭鯛、黑鯛、平鯛、四指馬鲅、鱸魚等苗種約250萬個單位。”
十年“播種”海洋
共繪海洋生態藍圖
為共同維護廈金海域的生物資源、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修復生態環境、提高水域生產力,造福兩岸漁民,廈門與金門自2015年起連續開展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經過十年共同努力,廈金海域的生物群體資源得到大量補充,一些重要經濟物種的資源量顯著增加,生態結構的改善為部分瀕危物種贏得更多生存空間,增殖放流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兩岸民眾廣泛好評。“曾在廈門海域多年不見的長毛對蝦、大黃魚等海捕產品已成為廈門市民餐桌上的???,廈金兩岸漁民也反映多次在廈金海域遇到令人驚喜的大黃魚魚汛,連中華白海豚的百公里遇見率也有明顯回升。”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柯才煥表示,持續性的增殖放流活動不僅有效擴大了兩岸民眾的受益面,更增進了民生福祉,增強了全社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
為保證增殖放流活動高質高效完成,市紀委監委駐海洋局紀檢監察組從招標采購、苗種驗收到放流實施全過程介入監督,有效促進了資金使用率,確保相關工作公開、透明、高效。市審計局也以近期在市海洋發展局開展審計為契機,結合查閱往年增殖放流工作檔案、了解苗種采購程序和漁業增殖放流在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方面的效果、實地查看增殖放流地的水域環境等,提出進一步完善意見建議,共同促進漁業增殖放流工作規范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230平方公里海域實現常態化保潔全覆蓋2023-02-24
- 廈門昨日迎來天文大潮 引市民、游客觀潮戲水2022-09-13
- 一個多月來 超千萬尾魚苗安家廈門海域2020-07-16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出臺措施 探索在公園、景區建婚姻登記中2024-06-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