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垃圾分類“廈門模式”何以全國推廣?

      廈門適度超前布局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圖為東部固廢處理中心。(記者 林銘鴻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林時蔚)夏日時節,東海之濱的廈門,天藍海碧,滿目蔥蘢。

      “西瓜皮是廚余垃圾,放綠色桶;牛奶盒是可回收物,放藍色桶……”在思明區盈翠嘉園垃圾分類投放點,市民陳銳正手把手教6歲的兒子如何將垃圾正確分類。

      在廈門,無論是在中心城區,還是在農村地區,垃圾分類早已融入到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中,成為許多人的“肌肉記憶”。

      垃圾分類工作連續24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垃圾分類“廈門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向全國推廣、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入選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邊會優秀案例、資源化利用率由44%提升至91%……2016年以來,廈門垃圾分類工作走過了不平凡的探索與發展歷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

      人們不禁要問,何以廈門?廈門何以?

      堅持高位推進,“一把手”親自抓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廈工作期間,親自主持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生活垃圾要采取焚燒、深埋或做基肥等進行分類處理,不要任其堆放或傾倒海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闡明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明確了目標任務和方法路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觀念,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廈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省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

      2017年3月,廈門成立了以市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凝聚四套班子、各職能部門和屬地各區合力。市委、市政府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垃圾分類工作,深入一線實地調研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每年召開全市垃圾分類推進大會進行動員部署。

      垃圾分類“廈門模式”何以全國推廣?

      廈門建成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記者 林銘鴻 攝)

      垃圾分類“廈門模式”何以全國推廣?

      居民自覺做好垃圾分類的場景在廈門隨處可見。(記者 吳海奎 攝)

      在廈門,垃圾分類工作從來不是靠某個部門單打獨斗,而是上下聯動、部門協同。比如,近期舉辦的“2024年綠海鷗垃圾分類夏令營”活動,主辦單位就有市政園林、教育等相關部門。

      握指成拳聚合力。各級黨政齊抓共管,市、區部門分工明確、“條塊結合”,形成合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開展。

      堅守為民初心,推動全民參與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初心是什么?在廈門看來,是為了改善人居環境、節約資源、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走進湖里區長樂三期小區,路面干凈整潔,密閉式的垃圾分類屋在綠樹掩映下,與小區環境融為一體。垃圾分類屋還配備了洗手、除臭、殺菌、滅蚊等設備,為居民提供整潔、規范的投放環境。

      “以前各種垃圾都混在一起,在夏天特別容易發臭,引來蚊蟲。現在,大家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垃圾每天準時清運,環境變好了,我們住得也更舒心。”對于垃圾分類給居住環境帶來的變化,居民黃先生深有體會。

      得益于垃圾分類直運的廣泛推行,一方面,垃圾運輸車在路上“跑冒滴漏”污染環境的現象大為減少;另一方面,原本產生“鄰避”效應的清潔樓,轉換為垃圾分類科普館、城市記憶展館、愛心驛站、泡沫壓縮站、可回收物暫存點等,實現化“鄰避”為“鄰利”。

      “以前清潔樓總是產生噪聲、異味,讓大家避之不及,現在環境干凈整潔,還成為活動豐富的公共空間,感覺住在這里幸福指數都提高了不少。”思明區黃厝社區塔頭社將清潔樓改造為“塔頭會客廳”,居民連連點贊。

      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行,廈門城鄉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大大提高。

      從2017年至2023年,可回收物日均分出量增長1.7倍;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長80倍;廚余垃圾(含餐廚)日均分出量增長2.6倍,噸發電量提高45.8%。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我愛我家,共同守護!”在2024年“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上,56歲的集美“垃分達人”鐘愛美帶著自編自導的竹板歌亮相。

      作為一名垃圾分類志愿者,鐘愛美經常自掏腰包買貼紙、布娃娃作為給小朋友的獎勵,帶領廣場舞姐妹學快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垃圾分類理念。

      近年來,廈門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類工作格局。通過開展“近鄰黨建”、黨員“雙報到”和“黨員認崗位”等活動,讓黨員干部成為垃圾分類的實踐者、宣講者、推動者和監督者;建立市、區、街(鎮)三級志愿服務隊伍,將志愿服務與垃圾分類結合起來,讓志愿隊伍成建制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

      堅定改革創新,為全國探路先行

      改革是廈門經濟特區與生俱來的重要使命。

      近年來,廈門大力弘揚特區精神,敢于先行先試,勇于爭先領跑,為全國重點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工作探索試驗、探路先行。

      法者,治之端也。2017年,廈門充分用好特區立法權,出臺實施全國第一部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法規——《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此后,又陸續配套出臺了《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廈門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等20多項配套制度、導則和規范,為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置和投放點設置等工作提供標準化路徑。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廈門敢于動真碰硬,讓違法者得到相應的處罰。今年4月,湖里一家生鮮超市多次未履行好垃圾不落地、分類投放等要求,城管執法部門依據《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對該超市罰款人民幣10000元。

      垃圾分類工作的堵點、難點在哪,改革創新的觸角就伸到哪里。

      生活中常見的玻璃瓶、奶茶杯、牛奶盒、外賣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由于回收價值低,大多被當成其他垃圾來處理。 如何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成了全國許多城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中面臨的共同難題。

      廈門在全國率先制定《廈門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導目錄》,印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工作方案》,出臺低值可回收物收運、處理補貼系列工作辦法,推動循環經濟具體措施落到細處。

      2022年12月,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正式建成投產運營,截至2024年6月30日,助力減排4.1萬噸二氧化碳,節約2.5萬噸石油。按此項目運行模式推廣,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將達到每年15萬噸,全年可減少約 43.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2023年12月,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被列入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邊會優秀案例,向全球分享“廈門經驗”。

      在推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方面,廈門還有諸多探索和創新。比如,為解決農業廢棄物污染的問題,廈門在翔安區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開展生廚余就地資源化試點工作,創新采用復合微生物技術,把農業廢棄物高效轉化為優質有機肥還田,既倒逼源頭推行垃圾分類,又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變廢為寶。

      發展不停步、創新不止步。2024年1月22日,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在廈門湖里區金安社區簽約落地,助力城市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全鏈條建設

      廚余垃圾進入生物質處理廠,可回收物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其他垃圾用于焚燒發電,有害垃圾嚴格按規范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廈門,居民前端分好的每一袋垃圾,從離開家起,就開始了不同的旅行,有著不同的歸宿。

      廈門堅持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于一體,統籌抓好前端、中端、末端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構建全鏈條完整閉環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前端,持續優化分類投放設施。全市共投入40萬個分類垃圾桶,并常態化做好垃圾桶清洗和消殺工作。通過點位優化合并,將全市小區的垃圾投放點由2017年的3.6萬個,合并到4000余個。因地制宜推動垃圾投放點改造成富有特色的投放屋(亭)。

      “源頭分好了,中端運輸是否存在混運情況?”這是許多居民關心的問題。

      為防止中端運輸環節“混裝混運”,廈門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分顏色噴涂明示運輸垃圾類別,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大力推行“定點收集、桶車對接、公交化運輸”的錯峰直運模式。現已設置1077條直運線路、1萬余個接駁點,垃圾轉運車輛直接到小區內投放點或接駁點位收運垃圾。

      走進翔安東部固廢處理中心,園區內綠樹成蔭、煙囪高聳,垃圾運輸車來回穿梭,一派繁忙的場景。這里是全市最大的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可分門別類處理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餐廚垃圾等。

      廈門堅持“末端牽引前端”,遵循適度超前的原則,布局建設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確保垃圾處理能力與產量相匹配,已建成集垃圾焚燒、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處理、大件垃圾處理和可回收物再利用為一體的垃圾處理配套體系格局。

      目前,廈門全市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5450噸、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900噸、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1100噸、可回收物日分揀能力50噸,有害垃圾和工業固廢年處置能力4.65萬噸,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不久前,廈門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深化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的意見》指出,要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站上新征程,廈門各級各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擺在重要位置,協同發力、精準施策,鞏固優勢、補齊短板,確保垃圾分類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積極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 亚洲www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