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東南網11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錢玲玲 林泓 通訊員 陳浩)最近,不少市民拍到了成群鸕鶿在杏林灣翱翔的畫面,場面很是壯觀。數千只鸕鶿乘風而起,呼嘯而過,引得許多人紛紛掏出手機,記錄下這生動的一幕。

      隨著天氣轉涼,北方的冬候鳥們陸續“收拾行囊”,來廈過冬。一年一度的冬候鳥南下遷徙,就此拉開大幕。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正位于鳥類遷徙路線上。因為氣候宜人,加上山海資源稟賦,成了這一群群“北方來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最易被市民感知到的冬候鳥,正是廈門秋冬最“頂流”的候鳥——鸕鶿。它們不遠萬里,每年如約而至,流連于美麗的集美新城杏林灣“度假”,演繹著一幅幅人、鳥、城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事實上,除了鸕鶿,還有多種冬候鳥也已抵達廈門,還有一大批冬候鳥正在趕來廈門的路上。市民也明顯感覺到,最近看到的鳥似乎變多了。那么,廈門每年都要接待哪些候鳥呢,哪些地方是最佳觀鳥地點?作為一名合格的觀鳥愛好者,又需要注意哪些觀鳥“禮節”呢?

      連日來,導報記者采訪了廈門多位觀鳥專家和達人,為你定制一份廈門四季的候鳥觀鳥指南,一起走近這群遠方來客。

      最“頂流”冬候鳥——鸕鶿

      數千只鸕鶿在空中翱翔,飛出了“黑云壓境”的既視感。是的,廈門秋冬的“頂流”——冬候鳥鸕鶿又回來了。

      日前,導報記者就在廈門園博苑抓拍到了數千只鸕鶿翱翔捕食的盛況。“按照往年觀測經驗,高峰期應該有萬只左右的鸕鶿在園博苑一帶活動。”園博苑研學負責人于力說。

      多年觀察經驗,讓于力摸透了鸕鶿的規律。每年10月中旬左右,鸕鶿的“先頭部隊”就會陸續抵達園博苑,直至次年3月中旬才會陸續離開。

      廈門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陳浩介紹,這些鸕鶿多為普通鸕鶿,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具青銅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黃綠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下脅具白斑。

      這么多鸕鶿,吃什么呢?“鸕鶿不挑食,哪種魚多、容易抓捕,就吃哪種。”廈門市政協委員、廈門市觀鳥協會會長彭志偉介紹,“園博苑所在的杏林灣水域有大量的羅非魚,正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鸕鶿的食量約為自身體重的2到3倍甚至更多,一只成年鸕鶿,每天最多能吃下十來斤魚。

      據悉,杏林灣的羅非魚屬于外來物種,生存能力極強,繁殖能力強悍。有研究人員曾表示,大量魚類可能導致水域過載,水環境變差。鸕鶿吃掉一部分魚類,或對水域起到正面作用。

      如何才能觀測到鸕鶿“萬鳥齊飛”的盛況呢?觀鳥達人介紹,首先是時間點要選對。彭志偉給出的時間是“晨昏時刻”,也就是清晨天亮和傍晚落日時分最容易觀測到。“天亮時分,鸕鶿鳥傾巢出動覓食,而到了傍晚時分,它們又集群歸巢,這兩個時段最容易看到群飛的盛況。”彭志偉說。

      再來是地點要選對。多位觀鳥人士表示,鸕鶿的活動半徑很大,不會集中在一個區域覓食,廈門、金門等地水域都是它們的覓食區域,如杏林灣、馬鑾灣、筼筜湖等,觀測的首選地是廈門園博苑。

      此外,在馬鑾灣、五緣灣等地,也可以看到鸕鶿群飛的盛況。

      最小“鴨子”再抵廈門

      距離園博苑不遠的集美敬賢公園,今年再度迎來了中國體形最小的雁鴨類——棉鳧。

      棉鳧的體重接近4個中等大小的雞蛋。它頭圓、腳短,遠遠看上去像一團棉球,還有“棉花小鴨”等昵稱。

      作為一種候鳥,棉鳧通常夏季在長江以北一帶繁殖,冬天會到東南亞一帶過冬,武漢、南京這些地方都有繁殖點,但很少出現在廈門。去年在敬賢公園被記錄到的,是一只“迷路”的雌性成年棉鳧,有白色眉紋及黑色貫眼紋,背褐色,無頸環,下頸有黑褐色斑紋,長相十分討喜。

      據了解,棉鳧一般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植物的嫩芽、嫩葉、根等為食,也吃水生昆蟲、蠕蟲、小魚等。它們通常在白天覓食,常常出現在水面和岸邊淺水處。集美敬賢公園池塘中,種植著不少睡蓮,為棉鳧提供了舒適的棲息環境。

      最美小鳥和袖珍保護區

      在寸土寸金的五緣灣,有一處3公頃的“袖珍”自然保護區,隱匿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中,這是留給“中國最美小鳥”栗喉蜂虎安家繁衍的。這個保護區的誕生,正是五緣灣生態文明實踐的生動注腳。

      該保護區設置于2011年。雖然地處繁華市區,但保護區內卻格外靜謐,一處十幾米高的巖壁上,布滿了雞蛋大小的洞穴。“栗喉蜂虎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蟲等為主要食物,每年4月從東南亞飛來廈門繁衍生息,直到10月才離開。”彭志偉介紹,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屬的鳥類,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鳥類之一,2021年升級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栗喉蜂虎擁有熱帶鳥類艷麗的羽毛特征,在陽光的照射下,全身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

      數據顯示,自該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2023年,栗喉蜂虎騎馬山保護區內親鳥(雛鳥的“父母”)繁殖數量保持在200只以上;在五緣灣濕地公園栗喉蜂虎覓食區,在遷徙前聚集于此的栗喉蜂虎達到3000只以上。

      廈門觀察到鳥類達450種

      其中七成是“流動人口”

      廈門位于臺灣海峽西部,轄區內有多處入海口,是鳥類南北和東西遷徙路線的交匯點,候鳥遷徙重要的中途驛站。

      早在1861—1866年間,英國博物學家、外交官羅伯特·斯溫侯就曾在廈門記錄232種鳥類(包括4種籠養鳥)。

      觀鳥近30年,彭志偉發現,在廈門,人與鳥類的距離在不斷拉近,觀察到的鳥類也從2002年的240多種增加到2023年的448種。而最新的數量達到了450種。最新被觀察到的450號,是紫背椋鳥,一種較為罕見的旅鳥。

      對此,彭志偉認為,這都是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見證,同時也得益于觀鳥的“眼睛”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級。“2002年時,全廈門只有十幾個人在觀鳥;而現在,經常觀鳥、拍鳥的人群已經有幾千人,而且設備越來越高級,能夠觀測到的鳥自然也增加了。”“物種的研究、生態的保護,這些工作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堅持和努力。作為民間組織,我們積極開展鳥類觀測、保護和科普宣傳活動,就是希望能夠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帶動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一起愛鳥護鳥,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彭志偉說。

      冬候鳥占多數

      廈門的鳥,大約70%是候鳥,即“流動人口”;30%是留鳥,即“常住人口”。這是廈門市觀鳥協會給出的數據。

      在這些候鳥中,又以冬候鳥居多。作為候鳥遷徙重要的中途驛站,冬天的廈門日照、雨量、溫度都很適宜,且食物充沛,不少北方的鳥兒便會成群結隊來廈門“度假”,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彭志偉說,夏候鳥如栗喉蜂虎,對于廈門而言很像是“華僑”。它們在廈門出生,到了冬天飛去了更南方的東南亞等地,待到來年夏天再回來故鄉廈門。

      彭志偉說,鳥類習性會變化,候鳥與留鳥,其實也是會互相轉換身份的。“例如,2015年左右,我們在筼筜湖發現了4只外來的灰斑鳩,它們在這里筑巢、繁育,后來就住了下來,成了留鳥。現在,已經有上百只了。”

      候鳥陸續飛抵七星礁

      坐落于湖里區的虎頭山公園,是秋季過境廈門的林鳥的驛站之一。“在這里,容易觀察到灰紋鹟、北灰鹟、黑枕王鹟等候鳥的英姿。”陳浩說。

      若是這時節,留意東坪山附近的天空,還有可能看到猛禽——灰臉鵟鷹遷徙過境廈門的盛景。“它們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在廈門秋春都可能觀察到它們南來北往遷徙的景象。”陳浩說。

      筼筜湖或可觀賞紅胸秋沙鴨的身影。

      此時的翔安七星礁一帶海域,候鳥正陸續飛抵。每到漲潮時分,海水把魚兒卷到近岸,吸引著候鳥們前來覓食,金斑鸻、灰斑鸻、黑腹濱鷸、紅頸濱鷸、翻石鷸等候鳥都可能“入鏡”。

      田頭村的鹀鳥不容錯過

      春天也是觀賞廈門冬候鳥的好時節。

      地處集美區灌口鎮的田頭村,有著大片開闊農田,是廈門市鹀類被觀察到最多的地方。目前已有黑頭鹀、硫磺鹀、栗鹀、鳳頭鹀、黃胸鹀等鹀類被發現,彩鷸、鵪鶉等習性隱蔽的鳥也在這停歇。陳浩就曾在田頭村“捕捉”到黃胸鹀的高清照片。

      而在廈門植物園,日本歌鴝、紅尾歌鴝也是常見候鳥。虎頭山公園要留意壽帶、褐胸鹟等候鳥。

      春天的園博苑,還可以留意遷想橋一帶,或能看到綠鷺繁殖的特別景觀,已經連續三年記錄到綠鷺在園博苑安家筑巢。

      市民觀鳥這些需留意

      市民觀鳥時,可以攜帶雙筒望遠鏡,穿顏色偏暗、迷彩的衣服,因為太過鮮艷的穿著會讓鳥類警惕;拍攝時,切勿使用閃光燈,不要干擾和驅趕鳥兒。

      另外,若是在灘涂上觀鳥,切勿跨越安全圍欄;海邊觀鳥,需關注潮水漲落。

      冬候鳥最活躍的時節

      冬季是廈門鳥類最活躍的季節,冬候鳥陸續飛抵。

      在觀鳥達人眼中,東坪山水庫附近的北紅尾鴝是冬候鳥中的“標桿性”鳥種。它的出現,意味著林鳥中,冬候鳥遷徙的“主力部隊”將大規模挺進廈門。

      冬候鳥集中在馬鑾灣濕地。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臉琵鷺,或和白琵鷺“組團”現身。“白琵鷺與黑臉琵鷺外貌特征相似,區別在于臉部小塊區域為白色,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陳浩說,最多時在馬鑾灣濕地觀測到的白琵鷺數量達20余只。

      此外,短耳鸮、白額雁、豆雁、紅喉歌鴝、藍喉歌鴝、紫背椋鳥、鳳頭潛鴨、燕隼、赤腹鷹、草鷺等候鳥也可能在馬鑾灣濕地被發現。

      插播一下,短耳鸮俗稱“貓頭鷹”,因為它的正臉形似貓且呆萌,有時會發出一連串低沉的“gu gu gu gu”聲。它們夜視能力突出,白天,它們躲在樹葉或草叢中睡覺,黃昏和夜晚才外出覓食。

      園博苑除了鸕鶿,還有鳳頭潛鴨、紅頭潛鴨、斑背潛鴨、羅紋鴨、赤頸鴨等冬候鳥可能被觀測到,目前觀測到冬候鳥種類總計52種。喜歡“變裝”的紫翅椋鳥也可能限時亮相。

      此外,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天竺山森林公園、同安杉際內林場、小坪森林公園等也是欣賞林鳥冬候鳥的好去處,市民或能遇上黃頰山雀、灰樹鵲、松鴉、紅頭長尾山雀、黃眉柳鶯等。

      栗喉蜂虎是頂流

      夏天的廈門,就成了夏候鳥的主場。每年4月從東南亞飛來廈門繁衍生息,直到10月才離開的栗喉蜂虎,是夏天的“頂流”。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屬的鳥類,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鳥類之一,2021年升級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彭志偉介紹,該鳥種擁有熱帶鳥類艷麗的羽毛特征,喉部為栗紅色,黑色的過眼紋,翅膀和背部皆為綠色,尾翼為藍色,翅膀內側為橙黃色,在陽光的照射下,全身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

      為了給栗喉蜂虎提供更好的繁殖棲息環境,2011年廈門在市中心設立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

      如今,夏天在五緣灣濕地公園、忠侖公園都可能看到栗喉蜂虎的身影。

      而在思明區環島東路一帶堤岸,也可能邂逅成群的燕鷗,白額燕鷗、粉紅燕鷗、黑枕燕鷗、褐翅燕鷗和白翅浮鷗等都可能光臨。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亚洲heyzo专区无码综合|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va天堂va亚洲va影视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