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玲)念好“山海經”、打好“特色牌”、抓好“產供銷”……力爭到2030年,廈門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營收超過1700億元,食物產業鏈條健全完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更加有力,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基本建成。近日,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12條措施保障食物供給。
根據方案,廈門將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其中,在穩固糧油作物生產基礎方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施糧食單產提升行動,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到2030年,廈門市將全面完成新增70萬公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2.54萬噸以上,油料產量穩定在0.36萬噸以上。
在提升蔬菜穩產保供能力方面,利用冬閑田和冬季光溫資源,重點開展同安區、翔安區秋冬種茄果類、瓜類、豆類、白菜類、甘藍類、根莖類等蔬菜栽培,提升本市冬春蔬菜供應能力;海滄區和集美區發展葉菜類等蔬菜生產,補充本市“菜籃子”供應,促進本地蔬菜均衡上市,提高蔬菜周年供應能力。力爭到2030年,全市蔬菜產量達到55萬噸,食用菌產量達到2萬噸。
在豐富特色水果產品供應方面,推動本市“同安鳳梨穗龍眼”“翔安火龍果”等優勢水果產業做大做優品牌,因地制宜發展無核荔枝、百香果、木瓜、牛油果、葡萄等特色水果生產,促進早熟、晚熟優質品種合理搭配,豐富本市四季時令特色水果供應。推動建設一批生態果園,集成應用品種改良、水肥一體化、土壤改良、綠色防控等技術,提升本市水果綠色生產發展水平。到2030年,全市水果產量穩定在6萬噸以上。
在科學開發海洋漁業資源方面,按照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要求,深挖水產品發展潛力,打造“鷺海糧倉”。建設現代遠洋漁業船隊,促進遠洋漁業安全、規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搭建兩岸深遠海養殖合作交流平臺,推動兩岸開展深遠海養殖合作。此外,建設高崎中心漁港片區和歐厝對臺漁業基地,打造廈門市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強化水產品集散功能,建設廈門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到2030年,全市水產品產量穩定在5萬噸以上。
方案提出,要著力強化科技支撐,其中,建設廈門市創新食品產業園,打造集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冷鏈倉儲、物流及展示中心等共享配套設施的綜合性平臺,推動預制菜產業創新升級。完善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建設廈門水產種業產學研孵化基地和廈門都市水產種業園,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升本市種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國貿地產代建!廈門國博中心再添濱海觀景平臺2025-03-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