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江東橋將啟動整修,近日漳州市發改委批復江東橋環境整治建設工程項目的建議。
古江東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古代十大名橋、福建四大古橋(漳州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福清龍江橋)之一,不過歷史上,屢毀屢修,如今已難辨是宋代古橋。
海都記者昨日獲悉,修繕內容包括,擬拆除現有橋面的金屬欄桿,更換成石欄桿;將現存的水泥橋面更換為石板橋面;拆除堤岸內違法建筑和附屬物,沿岸進行保護性綠化等。
1920年代江東橋(資料圖)
江東橋為我國十大古橋之一,目前一眼難辨是宋代古橋
除了兩塊石梁 難辨宋代古橋
古江東橋位于漳州市主城區東部,與龍海榜山鎮長洲村相連。穿過已經整修一新的江東鱸魚一條街,便到了古江東橋西橋頭。
江水滔滔,橋的另一端便是漳州臺商投資區。橋的現狀很難看出是一座宋代的古橋:古橋的路面是水泥路面,橋欄桿是鐵制的。
不過,住在附近的村民,再三確認這就是古江東橋。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還站在岸邊,指著泛黃的石梁,“那兩塊石梁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前面都是后來重修的,以前修也沒那么講究”。
不僅橋體難辨是古橋,古江東橋周邊的環境也有些雜亂,橋的西側隸屬于龍海管轄,目前經過整修情況尚好,附近的民房已進行立面改造,風格一致。不過橋的東側,隸屬漳州臺商區管轄,附近有一些采沙場,土方車駛過后,塵埃漫天,附近還有一家水泥預制構件廠。
修復古橋原味 整治周邊環境
海都記者獲悉,整修方案擬拆除現有橋面的金屬欄桿,更換成石欄桿;將現存的水泥橋面更換或鋪設成石板橋面;拆除堤岸內違法建筑和附屬物,沿岸進行保護性綠化;修建觀景平臺及對遠處建筑進行立面整治;在江東橋西入口處豎立保護標志碑;修建停車場、公廁和管理用房等基礎服務設施等。
不僅對古橋橋體進行修復,此外方案還提出對周邊環境也將整治,包括拆遷采沙場,恢復保護性綠化;拆遷水泥預制構件廠,恢復保護性綠化;整治建筑環境,對影響江東橋整體風貌的現狀建筑逐步清除或進行立面、色彩改造,統一立面風貌,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與江東橋歷史環境風貌相協調;遷埋建設控制地帶范圍上空架設的電纜線;禁止開山采石,維護文物環境的地形、地貌,對已造成的山體破壞進行生態護坡處理,恢復植被。
□相關鏈接
【歷史】 兵家要塞屢毀屢修 茅以升曾撰文贊嘆
漳州江東橋,古稱“虎渡橋”,又名“通濟橋”,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橋,橫跨于九龍江北溪下游。這里地處九龍江北溪與西溪交匯入海處,兩岸峻山夾峙,江寬流急,地勢險要,古稱“三省通衢”。江東橋的石梁每條長22至23米、寬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達近200噸,被稱為世界最大的石梁橋,這是橋梁建筑中的偉大創舉,中外建橋史上的奇跡,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橋梁大師茅以升在1962年在《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石拱橋》一文,文章說道:“漳州的江東橋,修建于8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塊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
據史書記載,宋紹熙元年(1190年),這里曾架過浮橋,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莊夏始建石墩木橋,嘉熙元年(1237年)木橋毀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議下,建成梁式石橋。此后,江東橋屢毀屢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巡按王瑛募民重修。清順治、康熙年間,又遭土賊、海寇破壞,后經水師提督施瑯、陸路提督藍理等重修。
抗戰期間,為阻止日寇進犯,漳州當局在廈門淪陷后炸毀了江東橋,新中國成立后,江東橋被再次修復,1972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的國道公路橋。公路大橋特地保留了五座橋墩和兩孔完好的古石梁。
責任編輯:林航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將嚴查房產中介 拒不整改將暫停網簽資格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