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水產品產業園區數全省第一,養殖品種數全省第一,8個品種產量全省第一,出口額全國第一……“第一”背后的四大密碼:
●實現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已創建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企業29家,覆蓋包括對蝦、鮑魚等14類水產品種
●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共25家,總面積達1.27萬畝;無公害水產品企業認證23家,認證水產養殖品種10種
●全市水產品加工企業455家和初級水產品加工場625家,僅水產品加工產量就達86.6萬噸、產值239.4億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二
●擁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37家、市級49家,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5家,占全省上10億元企業總數的一半
碧水青山、河渠交錯,漳州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發展水產業提供了絕佳環境。近年來,我市以提高漁業效益、增加漁民收入為核心,以加快水產養殖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堅守開發與保護并舉,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名特化、板塊規模化建設,積極活躍市場流通、打造知名品牌,在供給側改革中加快轉型升級,全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目前,我市現代漁業產業園區數量居全省第一;156個養殖品種數量不僅居全省第一,其中三個品種產量還居全國設區市第一、8個品種產量居全省第一。同時,我市去年水產品出口量達41.35萬噸、出口貨值31.03億美元,居全國設區市第一。在勇奪各項行業桂冠的同時,我市漁民收入也在不斷攀升。去年全市漁民人均純收入達1.82萬元,同比增長12.7%。
做優:
以品質為中心以種業工程為抓手
為了從源頭把好水產品質量安全關、推進傳統水產業向安全無公害產業轉型升級,我市圍繞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大力創建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擴大產品、區域的覆蓋面。
通過積極開展育苗、養殖、生產、用藥、銷售等環節全過程信息記錄,我市實現養殖水產品“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目前,全市已創建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企業29家,覆蓋包括對蝦、鮑魚等14類水產品種。
以水產質量安全為基石,全市水產種業工程現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市共有水產種苗場(含自繁自育)1600家,其中有注冊苗場444個,已認定市級良種場12家、省級良種場8家。全市水產養殖業優良品種覆蓋率達30%以上,石斑魚、南美白對蝦育苗產量居全省首位,并正以高優品質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在羅非魚的養殖中,我市不僅魚苗養殖面積近17萬畝、產值突破16億元,還建立起13條羅非魚加工生產線,年加工出口羅非魚3萬噸,產值達3億元,成為全省重要的羅非魚主產區和種苗生產供應基地。
做特:
以綠色為重點以產區優勢為特色
“綠色、無公害”是漳州水產品安身立命、打響品牌的重要支點。近年來,我市以創建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為抓手,重點拓展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標準化池塘養殖,積極發展碳匯漁業、休閑漁業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全力打造綠色無公害水產品牌。
至今,全市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共25家,總面積達1.27萬畝;無公害水產品企業認證為23家,認證水產養殖品種達10種,而以魚蝦貝藻綠色無公害為原料的系列產品則達數百種。
同時,我市充分發揮產區優勢,用“一魚一產業”突出各地特色,通過建設工廠化養殖車間、重點發展封閉式循環水養殖基地,因地制宜將水產業做優做強。現如今,成功培育發展出的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一批優勢品種,已成為我市水產業的響亮“名牌”。其中南美白對蝦年產量5.69萬噸、年產值25.9億元,年育苗量2029億尾、創產值10億元,助力漳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南美白對蝦種苗生產供應基地。
責任編輯:林晗枝
- 廈門自貿區東渡口岸冰鮮水產品進口量猛增近五倍2017-04-09
- 濱海新城定制公交增至5條 發車時間與停靠站微調2017-03-02
- 沃爾瑪在售水產品被檢出禁藥 食品安全把控遲遲不到位2017-02-28
- 福建水產品出口受益“一帶一路” 連續穩居首位2017-02-24
- 漳州11個茶菜果菌現代產業園入選“3211工程”2017-02-11
- 東盟水產品成為廈門片區東渡口岸最大來源地2017-01-25
- 去年泉州關區進口臺灣水產品總值近千萬美元2017-01-10
- 近千噸水產品來廈賀歲 于2016年末順利入境2017-01-04
- 福建4品牌榮獲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6-12-20
- 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產業園建設試點省市確定2016-10-25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將嚴查房產中介 拒不整改將暫停網簽資格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