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日報漳州立人學校小記者踏著春光,走進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湘橋村本報記者游斐淵攝
春雨過后,春暖花開。2月26日,閩南日報漳州立人學校小記者踏著春光,走進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湘橋村,游覽湘橋七星池,參觀古代大厝,到進士第里學習太祖拳,逛華佗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味湘橋深厚的文化底蘊。
觀大厝體味閩南文化底蘊
“哇,這就是湘橋啊,古厝池水,好有感覺啊。”早上9點,當閩南日報漳州立人小記者踏上湘橋的觀景棧臺時,小記者們不禁發出贊嘆說。
湘橋村坐落在九龍江畔,九十九灣繞村而過,村莊臨江傍水、港深水闊、人文薈萃。“請問,為什么叫作七星池???”針對小記者的問題,龍文區湘橋村駐村書記黃景林介紹說:“因為它的形狀如數字‘7’,因此得名七星池。每口池塘對應一座古厝,七口池塘是相互連通的。”
“湘橋村有‘大夫第’‘翰林第’‘貢元第’‘進士第’等10余座歷經數百年的明清古建筑,每座古厝結構規格大致相同,為五進式或三進式。”隨后,在黃書記的引導下,小記者來到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代表——“翰林第”。
“看,屋頂的燕尾翹脊是逐層遞進的。”小記者劉晨燕拉著身邊的同學說。“翰林第為五進四天井建筑,第一進兩房一廳,廳中供奉神像,第二進四房一廳,廳為接待客人,房間為兒子居住,第三進為主人及父母居住,第四進為女兒居住,兩邊護厝則為仆人居住。”小記者邊聽介紹,邊在筆記本記下要點,并不時地分享自己的“發現”。“廳堂、井廊、護厝相扣相通,晴時能遮陽,雨時能排澇,就算是下雨天也不怕被雨淋到,設計真的是別具匠心。”
通過介紹,小記者還了解到,湘橋村人才輩出,“村莊依山傍水,古厝成群,加上人文薈萃,更顯得這座村人文底蘊濃厚,此行出來,收獲很大。”小記者李安萍贊嘆說。
學武術體悟武學博大精深
來到“進士第”,聽說在這里每個周末的早上都有武術老師免費教授武術和國學,不少小記者“摩拳擦掌”起來。果不其然,一踏進大門,便聽到院子里傳來陣陣“哈、哈”的打拳聲。
“漳州市龍文區傳統武術歷史悠久,自明末清初龍文區就有民間習武健身習俗,為了更好地傳承,村里掛牌成立了國學傳統武術文化教育基地。”黃書記介紹說??吹叫∮浾叩牡絹恚W員們先表演了一組太祖拳,接著,幾位師傅也一一上陣為大家表演基本打法,小記者們紛紛圍攏,認真地觀看,不時拿起相機記錄下精彩瞬間。
“老師,也教教我們幾招吧?”在大家的邀請下,龍文武術協會副會長鄭家坤親自教小記者學習武術基礎動作,并邀請小記者一起演示對練動作。“強中自有強中手,莫要人前自夸口,河深靜無聲,藝高不壓人。”在教學的過程中,鄭加坤不忘強調辦班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傳統武術魅力。
在學完武術后,小記者劉心妍表示:“我也學過跆拳道,傳統武術接觸比較少,跟跆拳道相比,我們的武術講究有攻有守,讓我感覺到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逛廟會體驗湘橋淳樸民風
古厝群中,其中最為奇特的一座明清建筑則是“華佗廟”,小記者們在黃書記的帶領下,來到“古榕映襯,石龜守護”的華佗廟前。“它是全省惟一供奉三國時期名醫華佗的廟宇,當地人稱它為‘仙祖廟’”。
踏進華佗廟,小記者們跟著虔誠起來,對華佗廟的人文氣息又多了一分了解。“獨特的建筑、神奇的傳說,讓我感受了濃濃的閩南文化。”小記者韓加丹說。
“這里為什么叫作潮音室啊?”華佗廟旁的潮音室引起了小記者的注意,“顧名思義,當時北溪之水經湘橋的九十九灣蜿蜒輾轉流入西溪之中,潮水連連,出現了‘日現不蔽前山色,夜來常聞潮水聲’的奇景,到了近年才漸漸消歇的。”黃書記解釋說。
活動結束時,剛巧碰上農歷二月初一的廟會,當地村民還熱情邀請小記者一起吃素齋,“這里的村民很熱情,民風很淳樸。”立人學校帶隊老師吳天炳說,“活動給了小記者不一樣的體驗,不僅領略了閩南水鄉的美景,還增長了不少見識,真正感受到了歷史文化名村的底蘊。”
責任編輯:林航
- 福建日報新媒體小記者征集只剩三天 還不快去瞅瞅2016-11-15
- 《小主人報》漳浦小記者到縣消防大隊參觀學習2016-11-09
- 海都小記者上陣“開飛機” 體驗乘機學機艙安全知識2016-09-13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市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 消除和整治了一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