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有一處“刣豬巷” 已經消失了34年
“待御巷”舊照
漳州市區有一處帶“豬”的巷子,您知道嗎?它就是在九龍江上已經消失了34年的“刣豬巷”。
為什么叫“刣豬巷”?是一處專事屠宰的巷子嗎?其實,“刣豬巷”并不是街坊里弄,它真正名字叫“待御巷”,原址位于漳州舊城南門溪的水中陸地三臺洲之一。據《漳州府志》《龍溪縣志》記載,明萬歷二十八年(1599年)洪水又一次襲擊漳州城,南門溪露出三臺洲,時任漳州知府韓擢因此將郡城南門更名為“三臺門”,并擇址三臺洲下游處的方壺洲新建一橋,稱文昌橋,就是后來所說的“新橋”,南橋也就叫做“舊橋”。三臺洲也就是三塊沙洲,憑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三臺洲成為船家首選的泊岸碼頭,很快形成聚居群落,并有了各自的地名,北側的叫燒灰巷,中間的叫待御巷,南邊的叫船寮(也叫刺竹腳、橋仔腳)。
待御巷有它背后的故事。相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船隊經過南門溪時,見溪邊洗衣婦一個個跪著觀望,乾隆不懂閩南婦女是用跪姿洗衣服的,便問隨從這些婦人在做什么?地方官員急中生智,乘機奉承道:“這是民女跪著迎候皇上。”乾隆一聽龍顏大悅,即興命名此地為“待御巷”。 漳州市文史專家、市政協海峽文史資料館館長江煥明認為,待御巷名字的由來,還跟南宋末代皇帝趙昺有關。當時,南宋末代皇帝趙昺逃亡途經漳州,正逢生日,決定在漳州過生日,也當作告別儀式,文史專家猜測:“也許是侍衛們在這兒做準備工作,等趙昺過完生日,再兵分兩路逃到廣東。”
那么“待御巷”是如何變“刣豬巷”的?這和閩南方言有關。待御巷用閩南語讀做“tai gi”,十分拗口,于是慢慢演變成了漳州地方閩南話口音的刣豬(tai di)巷。
1985年,考慮到泄洪需要和待御巷居民的安全,漳州市政府決定整體搬遷待御巷,新址選在南岸雙庵路東端的田地。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建,新居住區很快落成,新址按居民的提議命名為“待御巷新村”。年底全部居民喬遷完畢,大家分住兩棟公寓式樓房,一起歡度丙寅年(1986年)春節。這年夏天,洪水再度來臨,淹沒了舊橋,六月初六,“待御巷新村”的居民大放鞭炮,慶幸從此擺脫洪水的威脅。(記者 羅培新 通訊員 田豐 文/圖)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漳州首批“民間社團巡河隊”出爐 8個社團當“巡查員”2019-03-28
- 漳州首個人工智能教輔系統入駐薌城區2019-03-26
- 漳州市16個基層工會獲評省模范職工之家2019-03-25
- 漳州不少學校附近辣條“泛濫” 執法部門排查整治2019-03-21
- 預計今年平均氣溫偏高 漳州全年降水量偏少2019-03-21
- 漳州:手機掃碼識別買食品很放心2019-03-21
- 漳州開展2019年漳州青少年綠色行動2019-03-19
- 漳州集中銷毀35噸假劣過期失效產品2019-03-18
- 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深入漳浦縣開展工作調研2019-03-18
- 漳州: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2019-03-15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通”APP網上公共服務平臺上線動員會議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