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刺繡第八代傳承人郭惠玲展示刺繡工藝
南靖竹筒席、長泰竹編、漳州刺繡、詔安黃金漆畫……6月8日下午,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漳州高新區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漳州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南湖文化生態園舉行。活動現場除了有非遺產品展銷和紅色文化遺產問答抽獎活動,還有風味美食吸引八方來客。
“哇,有竹蜻蜓耶!”循聲而去,長泰竹編攤位前圍滿了好奇的游客。“這是怎么做成的?”“做一個竹編要多久?”游客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長泰竹編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林麗云耐心細致地回答著游客的問題。
今天的圩日活動,林麗云與她的父母都來到現場,攤位后面,林麗云的父親林仁鳳正專心致志地編織著竹編,“竹編技藝看似簡單,實則奧妙無窮。”林麗云說,“就拿我父親編織的六角籃子來說,一個六角籃子就要花六天才能完成。”
據林麗云介紹,竹編產品的生產一般要經過選料、劈篾、編織三個過程,每個過程都有很深的奧妙,“竹編是慢工出細活,有時候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手藝人只有通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才能做出一件合格的竹編藝品。”令林麗云感到惋惜的是,現在會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了,“通過這個平臺,能讓大家走近竹編技藝,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竹編制作技藝。
“你們這個木船的槳在哪兒?”定居漳州的陳志剛在福船模型攤位上駐足許久,認真詢問著東山海船釘造技術傳承人吳添才,“之前出海過,對船特別感興趣,剛好今天的活動有海船的攤位,激起了我的好奇心。”陳志剛對于今天的圩日活動贊賞有加,“通過非遺展示活動,給市民提供了一個窗口,讓市民能見到平時見不到的技藝。”
據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簡奕耕介紹,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是“非遺保護·中國實踐·閩臺傳承”和“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本次活動涵蓋了閩南地方特色曲藝、戲曲展演;非遺傳統工藝現場互動展示;非遺項目圖文展、紅軍進漳等紅色系列主題展,博物館海絲文物、館藏非遺圖片展;漳州旅游景區宣傳展;非遺產品展銷;文創產品及傳統手工藝品展示制作等極具閩南特色韻味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展示。
本次宣傳展示旨在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加強與臺灣地區的文化交流,并且根據閩南地域特色、文化風格和資源特點,發揮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作用,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記者 張江璐 文/圖)
責任編輯:海凡
- 增強“四力” 新聞記者茶鄉行采訪活動側記2019-06-09
- 以檔為鑒 館藏歷史 這里滿載70年來的漳州記憶2019-06-09
- 便民 漳州古城增設6個非機動車停車場2019-06-08
- 漳州新增8家市級示范眾創空間2019-06-08
- 大城小事“粽”關情 端午節漳州市區見聞2019-06-08
- 福建省領導赴平潭調研影視產業發展情況2019-06-06
- 多部門部署在中小學開展“我愛祖國,同唱國歌”活動2019-06-06
- 漳州全市26969人參加2019年高考 全市設26個考點2019-06-06
- 高考期間 漳州全市260輛出租車“愛心送考”2019-06-06
- “玩”出世界冠軍 漳籍羽毛球小將韓呈愷冠軍煉成記2019-06-06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增強“四力” 新聞記者茶鄉行采訪活動側記2019-06-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