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七屆閩臺同名村鎮續緣之旅走進漳州,145名臺灣鄉親在漳考察旅游景點,探訪同名村鎮,與鄉親們歡聚一堂,共敘宗親情緣。
當天上午,來自花蓮、臺中、桃園等地的臺灣親人分成三路,來到薌城區大同路、華安縣沙建鎮岱山村、漳浦縣佛曇鎮開啟續緣之旅。
“大同贊不贊?”“贊!”“漳州美不美?”“美!”6月17日上午,來自臺中市大同里、宜蘭縣大同鄉的74名臺灣同胞在大鼓涼傘的夾道歡迎下,走進大同路,探尋塔口庵經幢、七星古井,參觀民間剪紙藝術,了解大同路的“前世今生”。
相似的建筑、同樣的鄉音。“大同路,明清時曾名北橋街,1919年市政改造時改為聯歡路,北伐戰爭后又改名大同路,路名沿用至今……”隨著解說員的講解,走在大同路上的臺灣親人們不時與街坊鄰里打招呼、聊聊天,鄉情融融。來自宜蘭縣大同鄉的臺灣親人蔡進建說:“在臺灣有很多叫‘大同’的地方,來到漳州我們感覺特別親切。”
臺灣親人劉洪黎吟女士則表示,她非常喜歡剪紙藝術,“聽說這里的剪紙傳承人曾到過臺灣教學,希望以后能夠常來常往,讓兩岸的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
震天的鞭炮聲、鑼鼓聲、歡呼聲在華安沙建鎮岱山村“追來堂”前響起……昨日,來自臺北、桃園等地的35名臺灣郭氏宗親來到華安縣沙建鎮岱山村,走進郭氏宗祠,祭拜祖先,探訪“土樓之母”齊云樓,與鄉親們歡聚一堂。
35名臺灣親人有的是首次“回家”,有的已是來了第二次,來自臺北的郭先智先生甚至已回來了十多次。“每次回來都感覺很親切。”他深情地說:“長輩常告訴我,我們來自龍溪縣二十五都升平保大山社,有機會一定要回去。”
“這里本來就是我們的根!” 昨日,36名來自臺灣桃園的親人來到漳浦縣佛曇鎮楊氏大宗祠,開展續緣之旅,進行懇親交流、族譜對接、宗姓聯誼。
桃園楊氏宗親會會長楊文鎮感慨道:“‘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是歷代祖先的愿望。這個愿望沒有在他們身上實現。作為后代子孫,我們一定要常回來尋根拜祖。”(秀敏 文典 建和 裕輝)
責任編輯:海凡
- 備好近千崗位 漳州向臺灣青年發出“求賢令”2019-06-18
- 仙游臺創園成為臺灣高校農業教學實踐基地2019-06-17
- 閩臺家園,臺青的“港灣”2019-06-17
- 閩西南五市攜手招臺灣人才 最高年薪150萬2019-06-16
- 兩岸農漁產品線上交易平臺 預計17日上線試運營2019-06-11
- 當非遺遇上臺灣元素2019-06-11
- 媽祖文化周拉開序幕 30年前臺灣漁船直航湄洲親歷者再聚首2019-06-10
- 臺媒:執政3年不及格 民進黨搞得天怒人怨2019-06-06
- 平潭著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嵐島花開蝶飛來2019-06-04
- 《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解讀2019-06-04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第六屆海峽(漳州)茶會落幕 南靖土樓茶丹桂2019-06-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