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霄人家村的碼頭,漁民喜獲豐收。
7月14日,晚飯后,云霄縣人家村漁民湯典盛準點守候在電視機前,收看天氣播報節目,屏幕上變換的氣象信息與湯家出海漁船的捕撈收獲息息相關。30多年前,老湯“討小海”為生,小木船收成如何全看老天“心情”;而如今,湯家小年輕們駕駛4艘遠洋漁船航行在外,忙捕撈、搞養殖,無論晴天下雨總能帶回一船“驚喜”。
湯家這出海上“豐收”故事的轉折,源自一顆小小巴非蛤。
時針回撥到29年前,彼時,云霄一帶自然生長的巴非蛤都用于出口,產量低、價格低。靠海吃海的人家漁民在海上“各自為戰”,一張漁網捕回的海鮮,收成和市價時高時低,而這些便是漁家的全部生活來源。路邊土房成排、漁民轉行無望,一時間成了人家村的真實寫照。
“許多海產品都能通過養殖增加效益,為什么蛤類不可以呢?”1990年,漁民林鎮生和李漳山的一個新點子在小漁村落地,自此開啟了小漁村抱團試養巴非蛤的轉型之路。得益于漳江出海口海水水質優良、餌料生物豐富等當地資源優勢,憑借著哥倆淘海泥、測海水、觀氣候的無間合作,林鎮生和李漳山在人家海域投放的首批巴非蛤幼苗試養成功。初嘗豐收甜果,養殖帶頭人林鎮生、李漳山,又瞄準外地廣闊的巴非蛤銷售市場,帶領村民們多次赴廣東、海南、廣西考察,拓展養殖基地、擴大養殖面積。
人家村巴非蛤養殖最熱那年,湯典盛剛滿38歲。當時,村里開始以股份制的形式置辦船只,每戶湊出3萬元、2萬元便可入股當股東,收益按比例隨時分紅,一部分漁民浪里淘“貝”,先鼓起了腰包。
眼見林鎮生、李漳山的巴非蛤養殖事業越做越紅火,村鄰們依托新成立的農民合作社以股份制抱團將巴非蛤養殖基地延伸到惠州、珠海、南海和北海等地,湯典盛心動了。搭乘這股子巴非蛤養殖熱,湯典盛籌錢與人合股買了一艘新船,變下海撈魚為“下海”養貝,隨著人家村養殖企業進軍外地市場。
轉眼間,湯典盛名下的單船發展成了船隊,當初一起“討小海”的伙伴一個個成了股份合作的“伙計”,在一條船上共同致富。這段時間以來,像湯典盛這樣以股份制形式發展起來的漁民,就占人家村總戶數的85%以上,有人包海搞養殖、有人買船搞捕撈,還有一部分人投資辦企業。靠海吃海被賦予新定義,越來越多的漁民找到致富訣竅,人家村也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如今,人家村股份制巴非蛤養殖基地遍布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省,放養規模達到10萬多畝。其中,市場銷售量大的廣州市場,一天就可售15萬公斤巴非蛤。同時,村里的捕撈業也隨之快速發展,全村已擁有大小船只共60多艘,其中20艘200噸以上的大鐵船均從事遠洋捕撈,航跡遍布越南、菲律賓一帶公海洋面。近年來,熱銷國內的巴非蛤還搭上遠洋巨輪,出口歐美、日本等地,成為云霄出口創匯的主要水產品。
巴非蛤越養越肥、越賣越好之際,人家村的養殖帶頭人開始朝著“合作社富民”的方向下起苦功。以列嶼巴非蛤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小漁村的巴非蛤養殖抱團發展、規模漸盛。村里的養殖帶頭人林鎮生等人,帶領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興辦鮑魚養殖場、蝦池和網具生產廠,通過多種經營、多元發展使全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員113名,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400多戶漁民致富,戶均月收入增加3000元。同時,產業發展還為周邊帶來了5000多個就業機會,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去脫貧新盼頭。(郭揚/文 林漢榮/圖)
責任編輯:海凡
- 福建莆田:為發展注入美麗的“藍色動力”2019-05-22
- 連江企業帶動千余養殖戶致富 助力鄉村振興2019-04-30
- 漳浦佛曇舉行河豚文化節暨產業人才論壇2019-04-28
- 元宵佳節將至 各地民俗活動輪番上演2019-04-19
- 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 10部門聯合管“魚事”2019-02-26
- 豬產業概念領漲 布局窗口逐步開啟2019-02-12
- 漁業捕撈許可管理有新規 強化漁船管理便利漁民群眾2019-01-30
- 創新引領,“數字”加持2019-01-30
- 創新引領“數字”加持 福州高質量發展風生水起2019-01-27
- 福安沿海養殖戶新年新氣象—— 不忙過年忙升級2019-01-18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市區五所學校今秋投用 將新增5760個學位2019-07-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