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華安鐵觀音茶園。 薛志偉攝
福建漳州實施商標興業富農戰略,發揮地理標志帶動效應,通過一產向二產三產延伸,成為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形成“一縣一優質地標產業”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
地理標志是表明產品產地來源的重要標志,既是巨大的無形資產,還是所在地區的形象名片。福建省漳州市歷來重視并積極推動地理標志“走出去”。早在2011年,“琯溪蜜柚”“東山白蘆筍”就已入選“中歐10+10”中歐互認地理標志產品清單。今年,“平和琯溪蜜柚”“平和紅柚”“云霄枇杷”“南靖蘭花”“平和白芽奇蘭”5件地理標志產品推薦參評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100+100”清單,再次把漳州地標帶向世界。
截至今年10月底,漳州市有效地理標志商標(產品)148件,居全國設區市第3位、全省第1位。其中,云霄縣擁有地理標志34件,居全國縣級行政區域第1位。
用活一枚地標、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近年來,漳州大力實施商標興業富農戰略,發揮地理標志帶動效應,通過一產向二產三產延伸,成為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地標”助力區域精準脫貧
云霄縣“下河楊桃”久負盛名。作為楊桃種植“第一大村”,云霄下河鄉下河村種植楊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過去村民發愁楊桃賣不出好價錢。”下河村黨支部書記蔡勁松說道。早前下河村楊桃種植面積大而散,品種以本地酸楊桃為主,口感酸澀,此外,受地理位置偏遠、運輸條件不便等因素的影響,產量雖高銷路卻不好。
為改變這一狀況,下河鄉聘請福建省農科院專家建立品種改良實驗園,提升楊桃品質。隨即,下河村又成立了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當地楊桃申請注冊“下河楊桃”地理商標,并統一制定楊桃的“地方標準”。2016年,在“下河楊桃”通過地理標志認證后,名氣隨之大漲。下河鄉迅速成立黨建扶貧先鋒隊,打造“地標+電商+合作社”的產業扶貧方式。下河村19家楊桃產業合作社共吸收入社農戶748戶,實現每月網銷楊桃15萬斤、網銷額120萬元以上,入社農戶戶均年增收3000余元。
“現在的消費者都十分注重商標品牌,有了‘身份證’,不愁銷路了。”蔡勁松說。
依托千畝楊桃資源,下河鄉創建“下河楊桃園地標驛站”,并連續多年舉辦楊桃節,開創地標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新發展模式。僅2017年2月的楊桃采摘季,就吸引游客超6萬人次,帶動經濟收入400余萬元。如今,下河村已從昔日的省級貧困村蛻變成遠近聞名的“楊桃村”。
借助“下河楊桃”等一系列響亮的地標招牌,去年云霄全縣地標產品種養面積達38萬畝,產值達52億元,整個產業鏈各環節從業人員及受益人數達32萬人,有效助推當地脫貧攻堅。平和縣則培育出“平和琯溪蜜柚”“平和紅柚”“平和白芽奇蘭”3個年產值超20億元的地標產業,全縣農民70%的收入來自地標產業,地標品牌成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
2010年以來,漳州累計兌現商標富農補助資金2000多萬元,用于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使用和管理,為漳州地理標志產品進入市場提供有效的“身份證”“入場券”。“云霄枇杷”“浮宮楊梅”“詔安青梅”“南靖蘭花”“華安鐵觀音”……一個個含金量極高的地標產品相繼打響、遍地開花,漳州已形成“一縣一優質地標產業”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地理標志商標產品產值達580億元,約80%農村人口受益。
擴大地標品牌效應
“這是建蘭的紅君荷,一苗100元,兩苗帶三芽的只要180元……”11月11日上午9點半,位于南靖縣山城鎮的青軒蘭場直播棚,主播張淑群正進行“蘭花直播”。她一邊展示蘭花,一邊介紹蘭花的品種、特性等。不到半小時,就引來上千名粉絲在線觀看。
青軒蘭場的兩家網店有11萬固定粉絲,一天直播能吸引上萬人次觀看。“網店上架的蘭花品種有80多個,有的蘭花品種數量較少,我們就沒有上架,而是通過直播間向網友展示。”青軒蘭場負責人張旭東說。截至當天17時,青軒蘭場的南靖蘭花訂單量有400單,成交額超12萬元。
無獨有偶,在11月18日舉行的“漳州產全球銷”網上食品名城大促活動現場,20多家漳州食品企業的生產者化身為“網紅主播”,通過阿里巴巴1688頻道“漳州產全球銷”網絡直播平臺,與全國各地的采購商、消費者進行面對面推介。短短1個小時,新匯鮮果蔬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謝福特成功“帶貨”57盒(件),收獲300多名新粉絲。
好產品、好品牌需要好渠道的傳播。玩轉“地標+電商”模式,漳州不斷擴大優質地標品牌效應,各類名優特產品“飛”出深山,土貨變“尖貨”。數據顯示,在阿里巴巴1688平臺上漳州地區的核心網商企業已超過1500家,年線上銷售額逾4億元,每月吸引全國超過3萬名采購商購買漳州食品。特別是在水果電商領域,漳州已成為與廣西南寧、四川成都齊名的水果生鮮電商知名產地。
同時,漳州還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為地標產品搭建展示、推廣和銷售平臺。組織優秀地理標志企業參加地理標志產品國際博覽會、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等全國性的專業展會,并舉行專題推介活動,引導地標產品“走出去”;多個縣(市、區)每年舉辦地標節,如平和縣從2005年以來連續14年舉辦蜜柚節、茶王賽,云霄縣舉辦“云霄枇杷節”“云霄年貨節”等活動,將外地客商“引進來”。
漳州還推行“公司+商標品牌(地理標志)+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進行地理標志商標產品、農產品的開發,推動地標產品由單一品種向產業集群發展、地標品牌由單一品牌向產業品牌集群發展。龍頭企業農好康(福建)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持續開發“平和白芽奇蘭”“平和琯溪蜜柚”等多款地理標志產品,上線“漳家界”漳州地標產品線上匯集平臺,推廣“漳州地標產品 品質生活優選”地標專欄,創造“無界”漳州。龍海市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楊梅商品申請注冊集體商標12件,使用集體商標的農產品產值累計超3000萬元,推動了浮宮楊梅產業化發展。
“智慧地標”護航金字招牌
今年8月份,平和琯溪蜜柚還未成熟上市,但網絡上卻已有人假冒該品牌進行銷售。對此,結合琯溪蜜柚上市周期,漳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針對性地發起“平和琯溪蜜柚”地理標志專項整治行動。
通過“智慧地標”互聯網監管平臺,工作人員對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發布的商品信息進行比對,共發現涉嫌侵犯地標專用權電商銷售鏈接500余條。該局立即指導平和縣市場監管部門和地標協會聯合開展維權工作,讓假冒優質地標產品行為無處藏身。
“雖然漳州市地標產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仍存在注冊規劃弱、管理水平低、品牌影響小、保護效應差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全市地標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漳州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林麗卿說。為此,漳州市創新監管模式,今年8月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市“智慧地標”互聯網監管平臺,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強化對地理標志商標的監管和服務。消費者和商戶可到該平臺上查假打假。
“智慧地標互聯網監管平臺架構為兩個通道,消費者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詢到某地理標志的授權情況,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平臺對沒有授權的電商產品進行侵權排查。”該局商標科科長楊蔡鵬說。
據介紹,該平臺運行以來,屬地監管部門及時將涉嫌侵權線索分流至地理標志權利人,聯合開展地理標志商標維權行動,強化地理標志商標保護,嚴厲打擊了侵犯地理標志商標專用權行為。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阿嬤被“李鬼專家”弄瞎眼,遇到他連稱“2019-11-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