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昨日,臺灣文壇的“老祖母”張曉風知名臺灣文學研究學者徐學來漳論道“古典文學與散文創作”。
18日晚,市區曉風書屋,因為兩位知名作家、學者的到來,顯得格外亮堂。臺灣文壇的“老祖母”張曉風與知名臺灣文學研究學者、廈門大學教授徐學,以《古典文學與散文創作》為題,與讀者分享心得。
講座晚7點半才開始,但不到7點,書屋已擠滿了近百名慕名而來的文學愛好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以年輕人居多,很大一部分是張曉風的“粉絲”。
“中國這個風字很有意思,雖然五行之中沒有風,但風在五行中都存在,我們講一個人形象很好,如‘風神’‘風骨’;現在氣象學也有很多層次的風,柔風、和風、清風、順風、曉風,哪一個風最好?”“曉風!”“曉風很多,有陳曉風……張曉風,哪一個曉風最好?”“張曉風!”現場,徐學首先做了開場白,一下子便把氣氛調動起來。在熱烈的掌聲中,張曉風娓娓道來,漫談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知和散文創作的經驗,其中議題既有關于古典文化之美、古文與閩南語的關系,也有如何鑒賞散文、提升散文創作等。
張曉風言語風趣,邏輯緊密,引經據典,每到精彩共鳴處,臺下便響起熱烈的掌聲。書友們注視著臺上,時不時拿筆記錄,也有書友全程錄音,生怕遺漏講座的細節。徐學也分享了其對文學鑒賞、創作的一些看法。
結束后,張曉風還與現場書友互動。她感謝書友對她作品的喜愛,鼓勵文學愛好者豐富生活、充實自我,多讀古典文學,發現文學之美。
因與林語堂有過咫尺的舊緣,
張曉風——漳州感覺很親切
這是張曉風第二次來到漳州。她說自己與漳州的聯系,源于一個漳州人,他就是林語堂。
采訪中,張曉風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林語堂:那就是會建筑設計的林語堂。“在臺灣,他住在陽明山上。那段時期我住的是學校宿舍,也在陽明山。當時的政府給了他一塊地,林語堂自己設計了房子。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多才多藝,雖然有建筑師給他建房子,但建筑師都是按照林語堂的規劃設計去做的,房子建筑風格稍稍帶著一點中國庭園以及西班牙建筑的風格,很別致。”
張曉風說,因為覺得跟林語堂這個漳州人很接近,所以第一次來漳便是參加紀念林語堂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去了林語堂的故鄉平和。這一次又來到漳州,還去了南靖土樓。“漳州的氣候、環境、水土都非常好,很親近大自然。在去土樓途中,我們就參觀了一個咖啡園,是一個臺灣人過來創業,因為生態好,他在這邊種植咖啡豆。”張曉風說,這一次在漳州,感受到城區城市化進程快了些,但在鄉下的地方比如說土樓,還保留著很多原有的、獨特的風土人情,讓她心馳神往,“因為語言是相同的,吃的東西大同小異,到漳州感覺很親切。”
徐學談臺灣文學之美——
“人情味”是很精致的修養
“才不到30年,你瞧它的質感和色澤,就像是過去了一個世紀一樣。”徐學指著書店里“曉風書屋”的老“招牌”,樂呵呵地說,就像跟老友開了個無傷大雅的玩笑。
曉風書屋確實算是他的老友。1987年,許志強在家鄉漳州開了間“曉風書屋”。不久,在廈大老師們鼓動下,許志強把書店開到了廈門。徐學是最“積極”的一個,張羅著幫他聯系店面。
1995年4月8日,回廈大參加校慶的余光中,應邀去廈門曉風書店為“余迷”簽名。數百名讀者從門口一直擠到街上。“人群轟地圍上來。”陪同余光中前往的徐學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舊印象深刻。
臺灣的散文、詩歌為何這么受歡迎?“文字精致,有情調。”徐學解釋道。兩岸作家所處的環境不同,作品自然會有差異。“比如張曉風老師,就是個對萬物有情的女子。”她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看得那么有滋有味。所以她的文章,有情致,有趣味,“這或許就是我們最該學習的‘人情味’。”
曉風談“曉風”:
希望實體書店堅守下去
這是張曉風第一次來到曉風書屋。她說,此前對曉風書屋就有耳聞。“有實體書店我就很高興。因為同名,更多了一點親切。”
張曉風說,由于時代的發展等因素,實體書店的經營受到很大的沖擊,但她還是抱著樂觀的想法,認為世界上的事情常是物極必反,“雖然目前看是漸漸沒落了,但我想會有一天大家覺醒,回歸實體書店。如果連書也不翻一翻的話,很可惜。書翻一翻的好處是,站在書架前,常??吹筋愅囊恍D銜タ捶饷?,隨意翻幾頁,那種感覺很不一樣,比如你本來要買這本書,看到旁邊的另一本書,結果那本書可能對你更有用。實體的東西是可以看到摸到感受到的,不管是紙質、重量、氣味,跟網絡閱讀和在網上購買是不一樣的。”張曉風說,曉風書屋還懷著實體書店的“初心”,希望能堅守下去。
張曉風
文章如何寫得更有古雅風味?
首先,創作是要用多一點的字,多一點的詞?,F在有了電腦,似乎更容易找到一些字、詞,但首先要具備基本的常識,比如說我選的一些字、文章被課本錄用了,他們來請我校對。我校對時,那個字老是錯,我寫的是“坼”字,出版社老是給改成“拆”,我才發現,似乎沒有人認識“坼”這個字了。這個字來源于《易經》,形容“春雷動,草木打開它的殼,好像打開盔甲一般的狀態”,我覺得這個字有它特殊的美感。其實很多字被我們忽略掉了,我們不一定用大家不認得的字,可以用古雅的字詞,也可以用通俗的字詞,只要能幫助文章有性格,就是好的字眼。
其次,在創作時要多了解、運用典故。我在創作時也會運用典故,比如我寫的《從來,我都沒有不跟你們在一起》,運用的就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和茶圣陸羽往來的典故,這個典故我是從《新唐書》里讀來的。創作時,用現代人的情感加上古代典故,是一個很美妙的組合?!?/p>
徐學
文字不需要標準答案
文字不能單純地分為“好”或“不好”,有的小說雖然語言并不算精美,但不能否認它寫得很精彩。所以要想寫好文章,語言表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敏感、好奇和熱情。
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追求標準化、注重解題思路的教學方式,讓許多人忽略了閱讀本身的樂趣。過于在乎標準答案是什么,這在學生寶貴的語言敏感時期,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其想象力。一味地摘抄所謂的好詞好句,背誦大量的形容詞并不一定就能把文章寫好。要懂得尋找自己表達上的優、缺點,把優勢放大,成為亮點。試著從吟誦古詩詞開始,培養對語言節奏、韻律和意境的把控,從經典中汲取營養。(記者 周楊寧 張旭)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品味經典傳播中國古典文學 廈門這路公交車“滿載詩詞”2019-04-24
- 日本取新年號方法或更改:將不僅限于中國古典文學2018-08-20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19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在福建漳州舉2019-12-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