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九龍江口紅樹林濕地首次記錄到兩只黑臉琵鷺!”7日下午,兩只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突然造訪龍海九龍江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它們蹤跡的龍海市林業局浮宮林業站高級工程師薛志勇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引發關注。
當天下午4:30許,薛志勇正在保護區內巡查,在九龍江入海口大涂洲邊的灘涂上(九龍江西溪和南溪交匯處的紅樹林),發現了兩只黑臉琵鷺正在捉魚覓食,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多小時。當時,薛志勇強忍住內心的激動,并用監控設備及時記錄下了珍貴的畫面,“守了這么多年,終于等到它們,太興奮,太激動了!”
為什么見到黑臉琵鷺會讓薛志勇如此激動?薛志勇介紹,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因為長著一個像琵琶意義的黑色長嘴巴而得名,是瀕危鳥種,1989年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現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9年全球同步調查數量為4463只。“曾經世界上一度以為黑臉琵鷺已滅絕,后來在上世紀韓國和朝鮮停戰期,人們在一處多年人跡罕至的戰地遺址,發現了上百只黑臉琵鷺,之后再慢慢保護繁殖。”
“2014年,我在香港米浦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培訓時,因為那邊的環境保護得很好,所以每年都能見到幾十只甚至幾百只黑臉琵鷺。而省內的泉州灣濕地和漳州云霄紅樹林保護區一帶也有記錄發現過黑臉琵鷺,從地理位置上看,龍海紅樹林保護區位于泉州灣濕地和漳州云霄紅樹林保護區的中間,黑臉琵鷺應該也會過來才對。”為了尋找黑臉琵鷺的蹤跡,這幾年,薛志勇花了大量精力,在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仔細觀察,“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讓我看到了”。
黑臉琵鷺為何會造訪龍海紅樹林?這并非偶然,得益于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的生態優勢。“黑臉琵鷺本身非常敏感,它們對環境、水質的要求非常高,以前人為對紅樹林的破壞及過度捕撈,所以很難發現黑臉琵鷺,近幾年,政府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對紅樹林的保護工作也越來越重視,九龍江水流域的整治成效顯著,生態環境逐漸恢復,才使得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出現。”薛志勇說。
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和瀕危動物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目前,龍海市紅樹林總面積8500畝。保護區共記錄野生脊椎動物21目54科211種,其中鳥類16目40科180種;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有潮間帶生物231種,其中魚類129種;在眾多的野生動物中,國家二級保護28種,“中日協定保護候鳥”96種,“中澳協定保護候鳥”52種。
延伸閱讀>>>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屬于鸛形目、鹮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記者 周楊寧 文/供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金龍汽車最大產業基地首臺車下線 于偉國唐登2020-01-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