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琪正在為飼養設備添加食物
東南網漳州7月27日訊(通訊員 沈桐 梁健 劉欽賜 文/圖) “以前這里是養豬場,現在轉型變成鵪鶉孵化場了。”漳州薌城區天寶鎮山仔尾社區居民黃炳琪高興地說。如今,他從一個大學生,華麗轉身變成一位鵪鶉孵化場的“物業經理”。
大學畢業后,深知父母務農不容易的黃炳琪決定回鄉創業,本想利用家里閑置的豬圈進行生豬養殖,但養豬對水環境污染大,要轉型才有出路。借助互聯網,黃炳琪了解到,鵪鶉養殖投資少、收益快、風險低、污染少,于是下定決心前往山東、江西學習借鑒鵪鶉孵化技術。在前輩的指導下,他通過小額貸款,將豬圈重新改造裝修,并訂購孵化機,開啟了孵化之路。
創業初期由于技術掌握不理想,剛進的鵪鶉苗產蛋率低,死亡率高,6000羽小苗只有3000多羽存活。到了孵化作業階段,由于種蛋存放保管條件不足,導致出殼率低、弱雛多。眼看著近半年養殖的鵪鶉苗血本無歸,面對資金、技術壓力,處于創業瓶頸期的黃炳琪心情十分低落。
黃炳琪(左)正和合作社成員進行養殖技術交流
經過挫折后的黃炳琪深刻總結經驗,一方面通過向外地養殖戶供應鵪鶉苗,另一方面通過鵪鶉產蛋供應市場。為防止糞便污染,他又建了糞便發酵場,“變廢為寶”將糞便發酵成有機肥供應農戶種植。很快第一桶金到手了,嘗到甜頭的黃炳琪開始擴大養殖,并于2016年成立了玉軍鵪鶉養殖專業戶合作社。在擴大養殖場的同時,黃炳琪還鼓勵周邊居民參與養殖,統一組織采購,供應社員養殖鵪鶉所需的生產物資,并為其提供鵪鶉養殖新技術交流和指導?,F在,合作社共養殖鵪鶉達15萬羽左右,每日鵪鶉蛋產量達2000斤左右,帶動了近50人就業。一只只小小的鵪鶉,架起村民脫貧和村集體增收的橋梁。
黃炳琪正利用自媒體帶貨直播
為緩解今年受疫情影響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不安于現狀的黃炳琪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抖音、淘寶等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因自家鵪鶉綠色健康等優勢,得到了廣大消費者認可。如今,電商平臺增加了他拓寬銷售渠道的信心,發貨量每日達70余件,約300斤鵪鶉蛋,養殖已逐漸實現回暖。接下來,黃炳琪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用自己的力量帶領身邊的人一起致富。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省政協委員建議出臺優惠政策 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2016-12-29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4.26知識產權日 |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打造漳州2020-07-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