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企業之難,急群眾所盼。
“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群眾訴求作為工作追求,切實把群眾、企業的‘安危冷暖’‘急難愁盼’作為推進工作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久久為功、一抓到底。”漳州市主要領導說。
我為群眾辦實事,“我”是關鍵。漳州堅持目標導向,牢牢抓住“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我”這一關鍵主體,不斷增強各級黨員領導干部服務群眾、企業的主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是重點。漳州堅持結果導向,牢牢抓住“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實”這一關鍵落腳點,緊密結合“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以“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為抓手,實施“六比一看”競賽,深入開展“千名干部掛千企”幫扶活動,推動全市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走基層、下一線、進企業,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及項目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加快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更順心。
扶企:千名干部掛千企 助力企業謀發展
“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跟蹤對接,他們就像親人一樣給我們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地抓生產、搞建設。”三寶集團負責人說,在當地掛鉤企業黨員干部的幫助下,硅鋼一期、硅鋼二期作為薌城區首批“成片開發”項目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企業實實在在體會到“千名干部掛千企”幫扶活動帶來的成效。
漳州開展“千名干部掛千企”幫扶活動,主要采取“一家企業一名掛鉤領導幫扶”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精細化服務保障,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推動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為全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和“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秉持‘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工作原則,既與企業保持必要工作聯系,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又不影響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掛鉤幫扶三寶集團的黨員干部說。
眼下,黨員干部主動幫扶企業的場景也在古雷石化園區同步上演。日前,臺資中怡精細化工項目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的關鍵階段,但由于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多名外國專家抵漳事宜一再延后,導致設備安裝調試工作難以開展,企業心急如焚。
古雷開發區管委會掛鉤干部掌握情況后,迅速組成5人工作隊駐點項目一線,“一對一”幫助企業協調辦理外國專家入境簽證、防疫檢測、醫學觀察等一系列手續,確保外國專家順利入境抵漳,設備安裝調試順利完成,項目得以加快推進,更為二期項目的開工奠定了基礎。中怡化工(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英宗動情地說道:“祖國大陸為我們紓困,我們更要努力奉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名掛鉤幫扶干部以實際行動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項目要素保障水平是決定企業投資項目能否早日落地的重要因素。針對重大項目開竣工過程中易受關鍵要素制約影響的情況,漳州以開展“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實施“六比一看”競賽為抓手,著力突破項目建設“難、硬、重、新”問題,提出“五個機制”工作措施,做好項目各方面保障工作,以辛苦指數換取企業開竣工投產的建設速度。
聯盛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是2021年省市重點項目,總投資達220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解決漳浦縣就業人口5000多人。但是由于項目體量大、審批環節多,如果采取常規工作措施,勢必拖累項目進度,對企業建設投產造成影響,在了解企業訴求后,漳浦縣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組織專人專班跟進,分類整理“兩單一表”,實行“一個項目一套要素保障方案”,逐條逐項梳理上報和跟蹤,逐項協調解決“卡脖子”問題,僅用不到一年時間,便依法依規完成了項目備案、規劃環評、熱電聯產等27項審批工作。
“過去靠企業單打獨斗提交這些審批材料,也不知何時才能審批下來。現在有了干部幫扶,審批速度真是出乎意料的快。”聯盛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負責人感慨萬千。
今年以來,漳州已累計解決重點項目開竣工問題34個。閩粵聯網工程云霄縣馬鋪鄉換流站征遷、漳州市第三自來水廠工程(一期)供電、新建漳州LNG高壓管網項目規劃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的要素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全市上下正營造“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以干部間的良性“競爭”,讓落戶漳州的企業享受到更多實惠。
為民:靠前一線解難題 全心為民謀福祉
晨起,下樓漫步在無遮擋的大平臺上,目之所及是掩映在翠綠之中的芝山公園,身旁是一株株競相開放的三角梅和片片綠地;夜幕降臨,小區內的太陽能路燈經過白天的蓄能后自動點亮,溫馨的燈光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
這不是新建樓盤,而是漳州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生動實景。
“現在不僅小區環境變好了,還有物業幫忙管理,下樓見綠、停車有地,確實方便了不少。”家住薌城區金源新村的陳先生親眼見證了自己住了26年的小區從“臟亂差”到“亮凈新”的華麗轉變。
自2018年起,漳州啟動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建于1995年的金源新村搭上了這班“順風車”。市、區兩級政府先后投入350萬元對燃氣、供水、消防等進行改造,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然而,基礎硬件改善了,新的問題卻接踵而至。街道干部在回訪過程中發現,由于小區物業的長期“缺席”,好不容易建好的綠地成了菜地,空地也變成了垃圾堆。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有推進的力度、建設的速度,最重要的還要有人文關懷的溫度。金源新村的情況也折射出了當前部分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的尷尬現實。
如何破題?我市通過成立國有物業公司,在推行“先服務、后買單”“社區居委會監督+小區服務中心承包+業主自治”等基礎上,衍生出“一站式便民驛站”“幸福食堂”“四點半課堂”等涵蓋生活保障、養老、托幼的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新模式。一系列走心的舉措讓曾經視物業為“入侵者”的業主們改變了想法,主動接納物業管理人員一同參與小區管理,補上了軟件管理這一環,老舊小區也煥發出更加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漳州已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908幢、建筑面積約303.82萬平方米、受益群眾32750戶。東岳新村、教師新村、紅旗新村等一批老舊小區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也一并享受到了優質物業服務帶來的好處。
就在陳先生享受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紅利的同時,5公里之外的龍文區長福安置小區內,一條微信公眾號推文“承包”了李女士一整周的快樂。
文章的標題是“今年全市開建21所公辦幼兒園!將新增4600個學位!”
點開正文,總建筑面積6050平方米,可提供540個學前教育學位的長福片區幼兒園赫然在列。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漳州市“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出的50項各領域為民惠民的實招硬招中,與兒童相關的就多達6項。
“孩子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之前十分擔心就學問題,現在心里的大石總算放下了,今后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平價優質的公辦幼兒園,接送都很方便。”看著建成后幼兒園的效果圖,李女士對未來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漳州累計投入資金26.85億元用于民生領域支出。新建和改造提升綠道23.81公里;新增停車泊位1349個;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9151套;完成道路交通安全隱患路段整治16處;完成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90公里;完成危病橋改造13座;向59291名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3621萬元;“一品一碼”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登記企業4346家,錄入數據6416萬條……
一串串數字變化的背后,是漳州將群眾操心事變為放心事的赤子之心,是將群眾煩心事變成暖心事的為民之心,是將群眾揪心事變成順心事的奉獻之心。(芝山 戴晨旭)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美味漳州 香約龍海,食博會線上直播成功舉行2021-07-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