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8月26日訊(林文強 文/圖)25日-26日,由福建省住建廳聯合人民網、中新網、東南網、海峽網、騰訊網等多家網絡媒體組成的城市品質提升網絡媒體采風行(下稱采風團)奔赴漳州,實地走訪了新浦路(新華路至九龍大道)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項目、漳州西湖生態園片區開發改造項目以及石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情況。
新浦路改造提升:以人為本 提升城市顏值
“改造方案設計就明確保護好每一棵藍花楹,施工不對樹木造成任何破壞。”新浦路(新華路至九龍大道)道路改造提升現場,道路兩旁的藍花楹綠意盎然,一片生機勃勃景象。現場施工人員介紹,根據施工需要,需安裝多個體積龐大的箱涵,但出于保護好藍花楹的考慮,施工人員在沒有最佳辦法的前提下,只好每天小心翼翼地吊裝。“雖然施工時間長了些,施工成本大了些,但能讓藍花楹每年能夠與市民照樣準時相約,也是值得的。”
據悉,新浦路項目改造是漳州近年來積極推進老城區更新改造,改善城區面貌,提升城市承載力,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個縮影。于今年5月11日開工,主要通過路面提升改造、舊涵改建、市政管線改造、路燈改造提升、景觀綠化提升、街景整治及線路規劃、交通設施完善等,全面改善改路段的群眾出行水平。從2018年開始,該市中心城區已完成了水仙大街、南昌路、元光路、延安南路、騰飛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提升,累計投資7.8億元,改造道路總長約10.6公里,總面積約41萬平方米。水仙大街已獲省優稱號,元光路已獲市優正在申報省優。
元光路上,非機動車道路路面十分寬闊,步行、騎行車道合理布置。而這背后,是住建部門與海關、法院、青少年宮等單位就退讓圍墻、建筑物多次溝通的結果,通過這些單位的配合,增加了道路寬度,為市民出行騰足了空間;為了踐行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綠色通道。在人行道及景觀節點采用高性能彩色透水整體路面,賦予道路高透水、高強度、耐磨等性能,也增加了城市色彩。此外,在道路改造的過程中,還實行“多桿合一”、“多箱合一”、“多井合一”,集約設置人行道上各類桿體、箱體、地下管線等,美化城市風貌。為了落實花化亮化,提升城市顏值。結合道路改造,對部分影響照明或存在安全隱患的榕樹移植更換為樟樹、鳳凰木、宮粉紫荊、大葉紫薇等,將八中三角地改造為三角梅公園,保留新浦路藍花楹,增加城市花化彩化;對市政路燈照明提升,輔以人行道庭院燈、廣場高桿燈、景觀節點地燈,提升城市亮化。
漳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9啟動老城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累計完成芳華北路、自由路、英雄路、聯盟巷、北圣樓巷等33條,今年繼續整治12條,有效改善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環境。在整治過程中,堅持“便民實用”原則,打造“一街一景”,有效解決街巷坑洼、污水橫流、內澇積水、桿線雜亂、照明不足等問題,將精細化融入施工細節,確保群眾出行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提升。
漳州西湖生態園:打造“四生”融合
西湖生態園項目是漳州市“五湖四海”的重要項目之一,地處漳州主城北部的薌城區芝山鎮,是老城區、高校園區與金峰開發區、天寶、靖城的銜接地帶,南起九龍江西溪,北至勝利西路,東起惠民路,西至金峰水廠。項目總用地面積約7350畝,可出讓土地面積1496.37畝,已出讓土地面積233.3畝,計劃總投資約168.37億元,涵蓋項目共34個,包括6個安置房項目、20條市政道路(新建19條、改造道路1條)、5所小學、西湖景觀工程、漳州一中高中部、西湖生態園單建式人防工程。
據介紹,西湖生態園建設可帶動中心城區建設由點狀開發向片區開發,由純住宅開發向綜合開發轉變,在城市西部片區形成一個集文化教育、智慧商務、全域旅游、高端社區及現代服務配套于一體的活力片區,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平臺,有效提升城區西部片區人氣,緩解老城區舊城改造、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壓力,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生意“四生”融合。規劃中西湖的水體將依托原始地形并保留多個山丘,形成長湖、蜿蜒河段、跌水瀑布等多樣的水體景觀,使得環繞水體的岸線大大增加。
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后,西湖岸線約為21公里,是同面積的圈形湖體岸線的10倍,將為市民提供更多可親近湖岸的地方。同時,在西湖地區,規劃保留了12處文物古跡,保護19處宗祠、古民居等老建筑和場地,并恢復“古碼頭”等歷史場景,把這些原有的傳統建筑物盡量保護下來,貫穿在整個社區中。
石碼歷史文化街區:為城市建設增添新名片
后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項目位于石碼古鎮西北側,南起五福禪寺,西臨后港路、蔡港街,北接錦江大道。項目總用地面積3.1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28萬平方米,總投資5.25億元。
現場,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工程已經初見雛形。目前一期工程共建設22棟建筑,其中4棟已完成室內裝修,14棟正在進行室內裝修,1棟正在進行主體施工,預計于12月底竣工交付使用。老街內的騎樓四通八達,相互貫通,保留有“兩縱兩橫”的大街規模。建筑立面樣式多,建筑形式與空間組合多元、豐富,本土特色鮮明,紅磚、木雕花、琉璃瓦、浮雕、百葉窗等,中西合璧,石碼騎樓建筑特色明顯。
據悉,自明清以來,石碼港一直是漳州地區重要港市,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點,是閩南水運樞紐,也是古月港停泊點之一、九龍江內河水運中心,是古代東南地區海上交通與內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重要見證地。民國時期,石碼工商業已相當發達,全鎮共有34個行業,630多家商鋪,1919年至1930年,石碼騎樓得到了規模性的擴大,擴建炮仔街、打石街、蔡港、福壽街等12條街道,奠定了現如今街區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龍海市委、市政府把石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積極開展石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探索和論證工作,打造以商業、居住、文化、旅游、休閑等復合功能為主,具有鮮明的商貿文化特色和典型閩南騎樓建筑文化特色,最富閩南風情、最具石碼特色的傳統活力街區,演繹最閩南、古早味的小城故事。
相關單位負責人介紹說,修繕改造的過程中,遵循“加減法”并重并進;應保盡保,延續傳承;展示利用,活化資源的原則。通過改造或拆除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違章建筑,扣減建筑總量,降低建筑密度,適當減少人口,為做加法提供條件;加配套設施、加公共空間、加綠化景觀,改善居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
在交通上,延續現有道路和街巷體系的基礎上,調整部分外圍道路線形線位,增設交通設施,增加南北向通道,增強街區南北向的通達性,并與東西向通道形成更優良的街巷通道網絡;針對現狀配套公共空間嚴重匱乏的問題,完善配套公共綠化空間、開敞空間和活動空間,增設停車場、濱水綠地、節點公園、小廣場、文體活動場地、垃圾收集站及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空間和配套設施,改善街區配套不全、空間不優的主要問題。
責任編輯:趙睿
- “全省城市品質提升媒體采風行”走進莆田2021-08-26
- 王寧在漳州、廈門調研:拼搏擔當攻堅克難 全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21-08-26
- 漳州LNG外輸管道工程延伸段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公示2021-08-25
- 拍賣結果公告2021-08-13
- 漳州:切實抓好工作落實 確保完成目標任務2021-08-11
- 堅持“五抓五促” 在漳州發展大局中當先鋒打頭陣2021-08-10
- 堅持“五抓五促” 在漳州發展大局中當先鋒打頭陣2021-08-10
- 漳州市雙擁工作綜述——開啟新局面 全力爭創“八連冠”2021-08-03
- 漳州:開啟雙擁新局面 全力爭創“八連冠”2021-08-02
- 漳州建立“駐+巡”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模式2021-07-29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集美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到平和開展“三下鄉”社2021-08-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