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筑夢于鄉野中,奮斗于山海間。
今年以來,漳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圍繞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內容,積極在全市開展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工作,策劃打造36條精品線路,以點帶面更好促進資源整合、產村融合、業態升級,引領輻射帶動全市鄉村全面振興。
一線一規劃、一線一主題,一線一特色……如今,一條條精品線路,蜿蜒在鄉間田頭,連接一個個村莊,把原有的散落在鄉村的景點和亮點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著力串出生態宜居的“風景線”、產業興旺的“振興線”。
整體謀劃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
“太刺激了。”日前,游客曉霞帶著孩子在霞貫金雞山生態旅游景區體驗懸崖秋千、水上競技、急速滑草等項目,“跟著線路走,打算前往江畔家庭農場體驗水果采摘樂趣,然后再去霞貫石樓群、東溪農場,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曉霞口中的線路即是龍文郭坑鎮洛濱東溪線。沿著這條路線一路行進,途經洛濱村、扶搖村、汐浦村、口社村、東溪農場等5個村莊,從地圖上看,該線將郭坑鎮的九龍江北溪江濱、馬洋溪溪谷、森林山地、田園農場等自然生態景觀和風景名勝、歷史古跡、美麗鄉村、舊民居等原有自然人文資源“串點、連線、成片”,吃、住、娛、農、旅全鏈條齊備。
一度沉寂的“鐵路大鎮”因此再度熱鬧了起來,而這與當下漳州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工作密不可分。
今年以來,漳州市委市政府把“串點連線成片”工作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模式,策劃打造36條“串點連線成片”精品線路,涵蓋全市15個縣(區)的54個鄉鎮121個行政村,每條線路都策劃生成一批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公共服務項目。
鄉村的建設,最忌散亂。“如何做好‘串點連線成片’精品線路這項工作?我們堅持整體謀劃、建立機制、壓茬推進。”漳州市委鄉村振興辦負責人說。
突出高位謀劃,堅持規劃先行。把推進鄉村振興行動納入“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競賽內容,專門制定全市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工作方案,將發展定位、實現路徑、建設指標等與當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有機銜接。目前,全市1604個行政村、117個鄉鎮已全部完成“一村一方案”“一鎮一計劃”的編制工作;突出精品意識,按照“點上出精品,線上有美景,一線一特色”的總體要求,36條精品線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每條精品線路各具特色。
加大政策扶持。出臺《漳州市現代農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漳州市鄉村建設品質提升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出臺《深化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意見》,通過實施“金融服務產業興旺”等六大工程,推動金融機構主動融入精品線路建設,解決鄉村振興籌資難的問題。
加強統籌推進,強化考核督導。按照“一季一主題”,每季度挑選推進工作較好的線路,召開全市現場會進行觀摩;在全市開展“機關聯動鄉村,黨建引領振興”行動,安排100個市直單位掛鉤聯系36條線路所覆蓋的行政村。
高質量謀劃,高水平推進,將一個個“盆景”連成一道道“風景”。全市2021年度共實施項目471個,年度計劃總投資6.34億元,截至7月末,已完成投資75%;同時從居住、交通、水環境、風貌等方面對農村建設品質進行全線整體提升,逐漸形成了“點上出精品,線上有美景,一線一特色”的整體效果。
產業帶動打造融合發展“振興線”
鄉村振興要有內生動力,更重要的還是產業。
“‘串點連線成片’工作圍繞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每條精品線路都因地制宜培育打造一到兩項主導產業,并大力發展‘三新’經濟,推動農旅融合、三產融合向深度發展。”漳州市委鄉村振興辦負責人說。
金秋時節,云霄楊桃大批成熟上市。下河村、上河村、坡兜村的果農忙著采摘楊桃,并挑往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銷售。
抱團發展、打造特色產業品牌是云霄下河坡兜線的主要特點,該路線以下河村楊桃產業為軸,輻射帶動上河村、坡兜村發展特色種植,形成連片種植示范帶,楊桃種植總面積超過6500畝,年總產量2.5萬多噸,總產值超1.2億元;發揮產業示范帶動效應,帶動上河村、坡兜村農戶種植青棗、桑葚、金棗等農產品,夯實產業根基;通過發展“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業”,擦亮產業品牌。
“串點連線成片”工作還結合經濟新業態,催生鄉村發展新動力。漳州高新區花卉產業走廊線路,涵蓋4個行政村,匯集“千店萬戶”,花卉年產值可達100億元。該條線路在立足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產業+網紅直播助力”模式,與京東、抖音等平臺緊密合作,線上直播的日均人流量穩定在25萬-30萬人次,單日最高成交額達186萬元,有效破解花卉綠植滯銷難題,把“花花草草”變成了“真金白銀”。
在推進“串點連線成片”精品線路建設過程中,漳州不僅注重點上產業培育,還抓好沿線景觀建設,運用歷史人文、山水自然,促進“產”與“景”的深度融合,實現“村”與“民”的共同富裕。龍海埭美田頭線,對埭美村的閩南古民居建筑群進行保護性開發,每年吸引游客近40萬人,帶動農民增收近800萬元。田頭村則將楊梅種植、水產養殖、水稻蔬菜等與傳統村落修復、名厝古宅保護、生態水系建設等同步推進,把村莊打造成“看山郁郁蔥蔥,看水玉帶環村,鮮花綠樹映古厝,小橋流水似仙境”旅游勝地,吸引了在外發展的經濟能人回鄉創業辦廠。目前,全村現有企業30余家,年總產值達10億元,村集體收入每年達80多萬元。
通過產業引領,新業態助力,“產”“景”融合,36條精品線路發展各具“特色”,產業、文化和旅游功能疊加生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讓鄉村從“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從“一域興”向“全域興”延伸。
連線拓面筑成生態宜居的“風景線”
如何結合精品線路打造鄉村宜居宜業環境?漳州在精細、精致、精準上下功夫,連線拓面提升村容村貌、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綠道聯通,連片打造美麗鄉村。
幾乎每天早上,華安新圩鎮官畬村的村民藍玉英都會特別留意家門口的水渠、房前屋后環境,一旦看到垃圾、雜草就主動清理。跟她一樣,當地不少村民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在推進“串點連線成片”精品線路過程中,注重宣傳推動群眾參與提升村容村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題中之義。
在華安利水官畬線,政府制定村規民約規范行為,與群眾簽訂門前衛生“三包”協議,對花草樹木、道路設施、亮化工程、衛生管理等實行就近分區責任包干的管理原則,房前屋后凈化綠化美化、舊房拆除、民居新建、立面裝修等和群眾息息相關的工作均由群眾自行完成,同時建立公共衛生由村組保潔員定期保潔清理的長效機制,有效打破“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局。
實際上,村莊環境整治,既需要全民參與,也離不開政府規劃引導。
針對園坑松洲雙溪南山線環境整治,薌城“一橫一縱”勾勒生態環境綠色輪廓:橫向鋪開水質綜合提升,投資950萬元建設多元化人工濕地,通過濕地和生態塘的過濾沉淀處理提升水質;縱向落深人居環境和裸房整治,圍繞國家級文保單位松洲書院的保護修繕,全線已完成裸房整治300多幢,推進道路“白改黑”13.55公里,規劃打造4.66平方公里的松洲書院文旅小鎮。
“面子”靚了,“里子”也要美。漳州在環境整治整出鄉村“新美貌”同時,同步推進文化建設,積極營造文明環境,提升村民文明素質,打造鄉村“新風尚”。龍文郭坑鎮洛濱東溪線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富農,深入挖掘國學文化、非遺文化,建成鄉村文化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傳習所、農家書屋等設施27個,打造了一條富有人文氣息的鄉村振興線路,把文化“軟實力”轉化成振興鄉村的“硬支撐”。(閩南日報記者 陳曉云 通訊員 張葭)
責任編輯:唐秀敏
- “五一”假期將至 13條精品線路深度打卡泉州2021-04-22
- 湖南常德推出“夜游”精品線路2019-11-04
- 福州“五一”推出10條精品線路 17場文旅活動任你游2019-04-30
- 福州推5條串珠公園精品線路 均可通過公交車游覽2017-09-25
- 閩侯推四條精品線路 涵蓋十個著名旅游景點2017-04-30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電信快速保障漳州方艙隔離點通信2021-10-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