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臨海工業現代化
建設全國重要綠色石化基地。以古雷石化基地為依托,擇優集約發展臨港石化工業,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石化基地。力爭至2023年,實現全市石化全產業鏈產值達800億元,成為我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要增長極。
打造臨海冶金優勢產業鏈。以龍頭骨干企業為引領,改造生產工藝和流程,開發特種鋼、高強度鋼以及不銹鋼精深加工產品;依托港口優勢,推進傳統冶煉產業向綠色制造、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推動海工裝備和船舶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海洋裝備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創新高地;支持大型智能化深遠海養殖裝備應用推廣,實現海域綜合利用;加快船舶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衍生產業,培育游艇配套產業鏈。
構建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引擎
加快發展海洋新能源產業。聚焦“新能源”發展方向,培育海上風電、核電、LNG冷能等新能源產業,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創新基地和儲能產業基地;將漳浦、東山、漳州開發區、詔安分別打造成海上風電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日常運維基地、產研融合中心、制造展望區。
大力發展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加快推動初級加工產品提檔升級;支持東山海洋生物科技園、詔安金都工業園打造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研發生產基地。
積極發展海洋信息產業。參與構建海洋信息通信“一網一中心”,加快形成海洋信息感知和傳輸網絡系統;推進“智慧海洋”建設,在衛星導航、海底電纜和船舶信息化系統等重點領域加快謀劃布局;實施“智慧海洋”重大工程,推動“智慧漁業、智慧港口、智慧旅游”等一批“智慧海洋”工程項目落地。
推進海洋漁業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養殖業藍色轉變。推進海洋養殖業向深遠海發展,支持發展大型深遠海智能化養殖平臺;鼓勵發展大洋性漁業,拓展過洋性漁業;發展陸基工廠化全循環海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模式;加快漁業飼料、綠色漁藥和免疫制劑開發。
培優做強水產種業。推進漁業良種化,加快生物育種技術運用,發展工廠化育苗、智能化生態繁養;支持貝類育苗龍頭企業發展,全面提高水產良種供應能力;進一步鞏固對蝦、鮑魚、石斑魚、牡蠣、花蛤等特色優勢種業全省領先地位。
推進水產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強石斑魚、白對蝦、羅非魚、鱸魚、鮑魚、河鲀全產業鏈,做強漳浦、詔安、東山三個水產品加工大縣,形成漳州市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水產品加工企業退城入園,推動水產品加工企業形成集聚效應。
培育水產品龍頭企業和品牌。構建海產品質量全過程追溯管理體系;積極拓展海產品國內外市場,打響漳州石斑魚、漳州白對蝦、漳州羅非魚、云霄巴非蛤、漳浦河鲀、六鰲紫菜、東山鮑魚等名優特區域品牌。
發展水產品冷鏈物流。進一步發揮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輻射帶動作用,建設提升一批萬噸級冷庫;鼓勵融入智能科技元素,完善全冷鏈物流體系。到2023年,全市水產品冷庫日凍結能力達到6000噸。
加快培育現代海洋服務業
加快發展航運物流產業。加強重點港口港區功能布局與完善,促進核心港區整體連片開發;提升招銀港區和后石港區港口貨物吞吐量;發展臨港物流,著力培育引進一批中轉、運輸、配送等港口物流企業,形成集儲存、交易、運輸為一體的交易服務體系。
建設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高標準推進濱海旅游景區工程、服務設施項目和旅游綜合體建設,提升漳州市“詩畫海岸”旅游品質;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和地方文化,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海洋主題度假勝地;探索利用海水、海鹽、海泥等海洋資源發展康養中心、美容中心等新興業態。
積極發展休閑漁業。推進漁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休閑漁業服務水平。打造一批“水鄉漁村”,建設一批海釣基地,配套建設一批休閑漁業專用碼頭及服務設施,培育一批骨干休閑漁業服務企業。
實施海洋生態保護行動
推進海岸帶美化提升工程。對濱海陸地和近岸海域持續開展環境整治,推進濱海風景道和美麗海岸線建設;積極開展主要灣區的濱海濕地修復,恢復濱海濕地生態功能;加強濱海沙灘保護和修復,努力實現打造“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
探索推進海洋碳匯工作。探索推動海洋碳中和試點工程,提高海洋固碳增匯能力;探索推進藍碳交易,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海洋藍碳生態系統工程,服務碳中和事業;探索建立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成立生態公益基金。
推進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實施陸源入海垃圾管控,全面完善海上垃圾監控清理機制,建立“岸上管、流域攔、海面清”的海漂垃圾綜合治理機制;開展重點岸段的定期隨機抽查,強化海漂垃圾源頭管控;建立海上環衛機制,健全海漂垃圾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推進海洋污染應急處置工程。構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動機制,加強監測防治,推進海上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增強海洋環境風險防范和災害應對能力,完善海洋防災減災設施,筑牢海上安全防線。
實施海洋設施建設行動
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推進重點港口港區泊位工程和航道工程建設,加快疏港鐵路、公路建設,努力實現港口與高速、普通國省道、工業區、開發區等快速順暢連接;推進鷹廈鐵路漳州支線外遷工程前期工作,帶動發展漳州高新區、金峰開發區、漳州開發區,滿足大宗貨物運輸需求。
打造漁港和漁港經濟區。加快沿海地區漁港經濟區建設,形成集水產品集散、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遠洋漁業和休閑漁業等為特色的漁港經濟區;加快完善以中心、一級漁港為主體,二、三級漁港和避風錨地為支撐的海洋漁業基礎設施體系,開展“智慧漁港”建設,提高漁港信息化管理水平。
實施海洋科技創新行動
打造一批海洋創新平臺。統籌布局和整合海洋科技資源,加快構建面向企業、支撐產業、引領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創新平臺體系;爭創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產業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打造1-2個涉海科技創新平臺。
推進一批海洋科技研發項目。重點圍繞水產良種繁育、海洋綠色養殖、海洋工程裝備與新材料、海洋生態環保、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領域,每年組織實施1-2個科技計劃項目,解決我市海洋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轉化一批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打造海洋“雙創”基地,構建創業孵化全鏈條;充分發揮相關科技園區載體作用,加速優質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充分利用“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數字福建峰會等重點招商對接平臺,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與企業的對接力度。
培育引進一批海洋創新人才。全面落實省、市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有關政策,培養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領軍團隊、青年拔尖人才;突出產業引才,加強與省內外知名高校合作,吸引一批海洋科技人才來漳創新創業;鼓勵開展海洋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海洋技能人才訂單式培養。
實施海洋開放合作行動
積極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謀劃推動“一帶一路”中國(東山灣)-菲律賓經濟走廊建設示范區項目;將古雷港區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石油化工樞紐港;支持我市港航企業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間遠洋多式聯運通道建設,將漳州市建成內陸地區接駁“海絲”航路的重要出海通道。
深化閩臺海洋融合發展。加強漳臺漁業合作,加快推進東山對臺客貨運直航通道的建設;繼續聯合閩西南四市(廈泉三龍)在臺灣設立“旅游形象店”,暢通漳臺文化旅游合作渠道,做好“漳州文化旅游金門驛站”“花樣漳州”等宣傳推介工作。
深化海洋經濟開放合作。打造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涉海經濟開發區,擴大傳統優勢海洋產品出口,推動勞務技術輸出;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水產養殖加工、遠洋漁業等領域合作,爭取引進落地一批海洋產業項目。(記者 李偉 通訊員 沈元韜)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十二期“左海大講堂”開講2021-10-21
- 莆田:乘勢而上,發力海洋經濟2021-08-22
- 連江打造海洋經濟“最強大腦”2021-07-30
- 福建將突出做好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三篇文章2021-07-08
- 福建位列海洋經濟產業整體熱度TOP3省份 釋放“藍色”潛力2021-06-09
- 省政協召開“海洋經濟”專題協商情況通報暨重點提案督辦協商會2021-04-01
- 去年廈門海洋經濟生產總值1649億元 同比增長11.4%2020-09-11
- 福州加快打造海洋經濟強市 創新示范引領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2019-12-18
- “海洋經濟與城市發展——港口合作”論壇18日在榕開幕2019-05-17
- 吉林推進東西向、南北向通道建設融入海洋經濟圈2019-05-06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21首屆詔商大會暨民營企業投資創業大會召開2021-12-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