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縣,像一片樹葉熨貼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縣域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高,龍江水長,漳州與海原,相距2400公里。
山一程、水一程,去年8月,24名漳州專業干部從龍江大地走向寧夏海原,發揮專業特長,在文化、教育、醫療、城鄉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開展閩寧對口幫扶協作。薌城第二實驗小學美術老師盧珍珍就是這支專技隊伍中的一員,支援海原縣興海中學教育教學工作。
初到海原,望落木蕭蕭,她詩起:一念思親朝暮暮/異鄉異客品金秋/閩寧支教初印象。
為何選擇援寧?只是因為“希望把美學知識和審美文化最大限度地留在寧夏”。盧珍珍說:“援寧支教團隊薪火相傳,就是為了點亮寧夏孩子們的夢想。”
在盧珍珍的記事本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也是她在援寧過程中,思考最深的問題:如何在“雙減”政策下,創新美術課堂,為寧夏的孩子們帶去不一樣的美學體驗?喚醒孩子的美學認知?
“下雪啦!下雪啦!”這一天,海原下了一場大雪,一會兒工夫,操場上的雪就落了厚厚一層,孩子們在教室里探著腦袋,高興地歡呼起來。盧珍珍目光迎向窗外,心念一動,何不在雪地里上一堂美術課?她帶領孩子們拿來鐵鍬,“咯吱咯吱”踩進雪堆。一鍬鍬挖呀挖,小雪球在地上一圈圈滾呀滾, 孩子們在操場上堆起造型各異的雪人,開心地笑個不停。“讓孩子們發現美術課上,不是只有畫筆顏料,還有萬物自然。”盧珍珍說道。
鑿刻成版,著色印刷……支教期間,在漳州市圖書館和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顏朝俊的支持下,盧珍珍將傳承千年的漳州木版年畫植入課堂,開設了《山海神韻 魅力非遺——閩南文化探尋系列》美術公開課,讓漳州的傳統文化跨越歲月和山海,來到了寧夏孩子們的面前。課堂上,盧珍珍娓娓道來漳州木版年畫的前世今生和制作工藝,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著,而后親手體驗漳州木版年畫制作技藝,意趣盎然。“漳州的木版年畫真有意思!”“老師,看看我做得怎么樣?”課后,孩子們拿著木版年畫作品擠到盧珍珍面前,互相打量,等著點評。
支教近一年,盧珍珍見證了興海中學變化“一天一個樣”,孩子們有了敞亮的教學樓、寬闊的操場和豐富多彩的課堂。
日前,盧珍珍發現學校防疫物資儲備不足,第一時間通過漳州市嬰童產業聯盟協會、福建省日用化學品商會聯系家鄉愛心企業,聯合恒麗電子、青蛙王子等九家企業,將防護口罩、消毒洗手液、消毒濕巾等共計30余萬元的防疫物資,捐交到海原縣教體局及興海中學,助力海原筑牢校園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也有人問,一年支教能為孩子改變什么?盧珍珍看來,支教不僅僅為海原帶去了先進的教學技術,構筑了全新的美育環境,更是讓寧夏的孩子在學習體驗中增加對美的追求和創作創新的思考,以教育為梯,如玉杵叩扉般,將閩南文化嵌入孩子們的心中,讓他們看到更遠、更廣闊的天空和未來。
☉記者 陳慧慧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木版年畫互動體驗活動走進社區2020-01-14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電信快速助力漳州臺商投資區戰疫情2022-06-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