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漳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省里部署要求,把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等“五個美麗”建設當作一項產業來經營,與發展農業產業、休閑旅游、庭院經濟等有機結合,讓村莊從一域美向處處美、從一時美向持續美轉變,努力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韻、一村一景”新農村,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
聚力優勢產業,建設“三宜”鄉村小院。今年來,我市以家庭為單元、以小庭院為載體,在全市篩選出5755家有條件的農戶,鼓勵他們把自家庭院改造成農家樂、民宿、養殖場、小游園等,凸顯“一院一景、一戶一韻”的特色風格,將美麗庭院改造提升成特色的民宿、餐飲等產業新型鏈條,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讓鄉村小院宜居宜業宜游,開辟新致富門路,推動鄉村旅居產業融合發展。如漳州高新區九湖鎮長福村是花卉種植專業村,全村一千多戶從事花卉產業相關工作,是全國第二大花卉交易市場,亦是聞名遐邇的“百花村”。當地村民把庭院裝扮成“花園”,吸引商家游客上門選購,帶動新增花卉銷售額上百萬元,把美麗庭院轉化成美麗經濟和美麗產業。
聚力特色產業,打造鄉村微景觀。今年來,我市按照統籌兼顧經濟效益和景觀效益的發展思路,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導則,將全市1585個美麗鄉村微景觀納入其中管理,對村內的小長廊、小廣場、小花園、小池塘進行微改造,逐步將一道道整潔有序、錯落有致的鄉村微景觀打造成與當地的特色產業既相互融合又相得益彰的微產業。如云霄縣和平鄉棪樹村把枇杷文創概念深植古老村落的文化基因之中,用串點連線成片的思路把全村優質人文、自然資源進行系統化整合,建設多處具有枇杷產業特色的鄉村微景觀,孵化催生一批網紅旅游打卡點,全力打造一條可供游客“沉浸式”游覽參觀的線路,持續推進“生態+現代農業+鄉村游”的發展模式。
聚力文化產業,提升美麗公園內涵。在全市363個美麗鄉村小公園開展綠化、美化、亮化、彩化等“四化”行動,探索村集體投資、國企集資等社會化運作模式,對鄉村公園進行升級打造,切實把公園的美麗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如華安縣仙都鎮招坑村為傳承保護好具有600多年歷史的秋千文化,將該村一處荒地打造成秋千文化公園,定期舉辦秋千成人禮等民俗活動,開發滑索秋千、自行車創意秋千等特色項目,并引進公司經營運作,既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新增固定就業崗位20多個,又帶動村民創收超過100萬元。
聚力生態產業,增加美麗田園附加值。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撂荒地整治,按“風光靚麗化、生產規模化、設施標準化、環境整潔化”的美麗田園創建標準及要求,以種業創新為抓手,以打造田園風光為載體,多渠道推廣優良品種,發展糧食生產,在全市建設160片集生產、觀光、消費于一體的美麗田園,打造美麗經濟,力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如平和縣蘆溪鎮秀蘆村改變過去單一種植蜜柚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實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稻蛙菜”立體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開展“稻田蛙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特色項目。截至目前,共打造300多畝稻田蛙立體循環農業示范區,帶動當地50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聚力融合產業,培育休閑旅游點。把美麗休閑旅游點建設融入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線路進行升級打造。今年以來共打造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48個,初步培育了城郊融合型、山區特色型、濱海漁村型、田園風光型、文化旅游型等五種類型的休閑旅游特色樣板,共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億元。如南靖縣梅林鎮官洋村依托土樓品牌,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采取村企共建的模式,引進漳州通美“云水謠莊園”“云水謠風情街”等一批旅游項目,同時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旅館住宿,扶持轄區內休閑旅游農業企業等,吸引外出年輕人回鄉創業。目前,全村約有農家旅館及飯店120家、農家樂70余家,星級飯店、農家樂餐館、旅游服務企業的經營者95%以上都是當地村民。(記者 吳靜芳 通訊員 陳帆)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市領導到薌城調研休閑旅游產業2018-10-29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市財政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沈永智(正處2022-10-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