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11月15日上午,一場鄉村振興“十鎮百村”行動推進情況專題詢問會在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召開。會議現場座無虛席,詢問人與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一問一答,問出了群眾關切,答出了責任擔當。
專題詢問是人大監督的一種法定形式;推進工作和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是專題詢問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監督實效是專題詢問的“生命”之所在。一系列問答“交鋒”,充滿辣味,真誠熱烈。問詢人直奔主題、直擊要害,針對全市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詢問。應詢人實事求是、坦誠相待、正視不足,既介紹工作成效,又直面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改進措施。一問一答間,為推進我市鄉村全面振興謀得良方、尋得良策。
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
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農經委主任黃藝敏率先拋出疑問:我市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蔡志斌用一組數據“接招”,介紹了我市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總體情況。“202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6.35億元,增長4.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特色產業質效明顯,全年全市水果面積192.1萬畝,產量414.8萬噸,居全省第一。食用菌產量達40.09萬噸,也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雙孢菇產量居全國第一……”
一組組數據顯示漳州產業優勢顯著。蔡志斌繼續補充道,漳州產業集聚提檔升級,截至去年,全市共打造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1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漳州定期推廣農業優新品種,打造農產品品牌,大力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大力推動農業品牌培育打造,深化漳臺融合發展,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如何讓農村人才引進來留下來?
以人才振興驅動鄉村振興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研究室主任鄭智平十分關注鄉村人才問題,他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目前漳州還存在農村優秀人才“引不來,留不住”,本土人才量和質有所欠缺,我市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方面有什么政策和措施?
市人社局局長許建華坦言,“主要從引、育、用、留四個方面來強化鄉村人才振興。”人才引進方面,漳州拓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渠道,引導畢業生服務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從人才培育方面,主要是持續開展鄉村人才培訓和培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從人才使用方面,推進以科技特派員制度服務鄉村振興,在職稱評審中實行“凡晉必下”制度。
針對科技特派員制度,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科教文衛委主任林金波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我市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鄉村振興有何具體措施,有何工作特色亮點?
市科技局副局長盧志攀結合工作實際來談,他認為,“完善優化選認機制能進一步優化科技特派員人才隊伍。”其次,加強考核監督工作、建立健全激勵措施、強化組織實施保障,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科技特派員發展的良好氛圍,以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賦能鄉村產業加速發展。2023年,選派1579名科技特派員掛鉤幫扶271家企業及1479個行政村,實現我市13個鄉村振興重點鄉鎮、132個重點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如何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提質升級?
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以治污“小成效”來推動農村“大變樣”。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工委主任洪耀中的問題“辣味”十足,他問道:針對目前我市一些鎮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運營尚存在運營維護不到位、已建成卻未能投入使用等問題,請問有何整改措施?
一瞬間,會場沉默,被詢問人陷入思考。片刻后,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郭永忠“接招”:“我局將按照《漳州市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部署要求,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質增效。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年度任務完成;二是鞏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督促縣(區)建立健全長效運維監管機制,強化日常運維;三是健全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制度,組織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常態化成效評估、明察暗訪。”
詢問會上,關于鄉村建設問題一個接一個,引發了一陣陣討論高潮。
對于農村違建亂建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城環委主任朱志宏頗有研究。如何既解決村民建房問題,又防止亂占耕地、無序建房的情況出現?他提問:漳州市自然資源局作為用地審批部門,在規范農村宅基地建設和管理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自然資源局總工程師楊明遠認為,需采取疏堵結合方針,對農村宅基地審批建立“兩統籌、兩統管”機制,實施“縣統籌、鄉統管,地統籌、事統管”。
農村既有裸房整治是提升鄉村建筑風貌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僑臺民宗委主任楊文輝對此頗有興趣。市住建局如何推動農村既有裸房整治?他拋出這個問題。
市住建局副局長陳瓊輝答道:“漳州實施裸房整治示范村工程三年行動,注重統籌謀劃、突出技術支撐、樹立典型示范、加強資金保障等舉措,開展農村既有裸房整治。”
如何培育鄉風文明?
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林勇一向市文旅局提出了問題,如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
市文旅局副局長簡弈耕用四個詞概括,“底色、亮色、特色、成色”,即建設一批基礎設施,擦亮鄉村文化振興“底色”;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增強鄉村文化振興“亮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特色”;培育文化旅游產業,增添鄉村文化振興“成色”。
巧用村規民約,可“約”出文明好鄉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林秋生問道:我市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推進鄉村治理,有哪些創新做法和典型案例?
市民政局局長曾建新接過“問題球”,他認為,村規民約主要突出貼近生活、通俗易懂、體例新穎、簡潔生動,鼓勵使用順口溜、山歌民謠等形式。“宜居宜業,美青陽;河道村道,保通暢。”這是長泰區枋洋鎮青陽村村規民約修訂后的條款。村規民約制定后,村民對愛青陽、美青陽、興青陽的積極性更高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平和縣九峰鎮下西村把“環境衛生勤打掃,垃圾分類要做到”寫入村規民約……
良好的農村治安環境為鄉風文明提供了基礎保障。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監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員林如鳳問道:公安機關在積極融入并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社區警務戰略,不斷優化農村治安環境,夯實農村地區社會治理基礎,服務農村地區群眾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市公安局副局長、政治部主任陳偉強說:“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面上排查與深度搜集相結合,綜合運用‘科技+傳統’‘技術+人力’等多種手段,全覆蓋滾動摸排、監測預警,筑牢安全防線。”
如何做強鄉村振興服務保障?
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漳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楊怡靜提問道:市發改委在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市發改委副主任方亞輝表示,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市發改委從編制規劃、出臺標準、牽頭落實三方面出發,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落實資金保障也是推進“十鎮百村”試點工作的關鍵。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主任丁建木對于“如何保障和管理市級財政投入‘十鎮百村’工作的資金”提出了詢問。
市財政局局長許毅忠介紹,按照“市級財政預算增加一點、縣級財政配套一點、向上爭取支持一點”的原則,積極籌措資金,市縣兩級每年籌措“十鎮百村”試點示范專項資金1.5億元,三年不少于4.5億元。全市每年按照不低于土地出讓收入8%的資金優先支持鄉村振興,其中不少于30%資金重點支持“十鎮百村”發展建設。2023年預算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于“十鎮百村”試點工作,足額保障了“十鎮百村”試點工作的資金需求。通過規范項目資金管理、加強績效監督管理,保障項目建設到“最后一公里”。
加快城鄉商業體系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村消費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市人大代表許玉冰就市商務局“如何促進農村消費的利好政策”“如何提升農產品商品轉化水平”提出了詢問。
市商務局局長林百榮接過問題,他答道:“市商務局通過加大資金補助,推動項目建設,發展農村電商,開展促消費活動,不斷補齊商貿設施短板,打造農村消費載體。”(閩南日報記者 李立平)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小茶葉托起鄉村振興“大產業”2023-11-15
- 臺青“新農人”謝東佑:臺灣枝、廈門土種出兩岸融合之“果”2023-11-06
- 福建永泰:傳統村落煥發新活力2023-11-01
- 福建長樂:文化滋養鄉村振興別樣風景2023-10-27
- 晉安檢察院出臺意見服務保障鄉村振興2023-10-13
- 漳州召開全市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2023-09-26
- 今年來漳州市推進鄉村振興“十鎮百村”工作綜述2023-09-25
- 福州多點開花蹚出鄉村振興共富路2023-09-21
- 廈門海滄區集中優勢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精品村2023-09-20
- 走好具有泉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僑鄉2023-09-19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交警:交通安全進駕校 安全從“起步”開2023-11-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