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漳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獲省政府批復。《規劃》的成功獲批,是推動漳州市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根基、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的一項標志性成果,將為漳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近日,漳州市自然資源局對《規劃》進行解讀。
《規劃》是漳州市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與行動指南,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開展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行動綱領。《規劃》從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總體格局與區域協同、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歷史文化保護與魅力國土空間、創新活力與產業發展、城鎮布局與品質生活、綜合交通與綠色出行、安全韌性與基礎設施、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等10個方面進行闡述。
總體格局:“一核兩灣三片四極”
《規劃》明確,漳州國土規劃的總體目標是“現代化濱海城市”,即落實戰略定位,立足全市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
漳州市重點規劃發展哪些片區?《規劃》在科學評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明確了全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核兩灣三片四極”的總體思路。
“一核”即中心城區,包括薌城區、龍文區、高新區全域及龍海區、長泰區城鎮建設相對集中區域,是引領漳州城市發展的“主核”。做大做強做優做美中心城區,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規劃》以長泰、龍海撤縣(市)改區為契機,深刻把握中心城市由濱江向濱海發展的重大轉變,推動城市中心東移,南北延伸,面海拓展。
“兩灣”即重點建設廈門灣南岸、東山灣兩大環灣城鎮群,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
“三片”即統籌山區——沿海——海洋三大片區,引導差異化發展。北部山區包括華安、南靖、平和三個山區縣,突出生態服務功能和綠色經濟;沿海片區為中心城區和北部山區之外的其他陸域空間,突出城鎮集群化發展和數字經濟引領;海洋片區即漳州海域空間,大力推動“海上漳州”建設。
“四極”即著力建設漳州古雷開發區、漳州臺商投資區、漳州高新區、漳州開發區四個重大發展平臺,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此外,《規劃》明確,構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縣域中心、中心鎮、一般鄉鎮”五級城鎮等級結構。以四類城鎮職能為基礎,強化培育特色職能,形成一批農業、工貿、文化、旅游特色城鎮。市域中心城市為漳州中心城區,市域副中心城市為漳浦縣城+古雷新城、東山新城,縣域中心為云霄縣城、詔安縣城、平和縣城、南靖縣城、華安縣城,中心鎮25座,一般鄉鎮48座。
區域定位:打造濱海生態宜居田園城市
為充分對接國家和福建省重大戰略,形成支撐新發展格局的空間藍圖,《規劃》提出,緊扣福建省高質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重要使命,積極融入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廈漳泉都市圈、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大力建設古雷石化產業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菲律賓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努力打造濱海生態宜居田園城市、開放型經濟城市、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山海聯動,推動閩西南協同發展。融入閩西南“一核三灣兩帶兩軸”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推動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區域文化旅游合作共贏。
廈漳同城,加快廈漳一體化發展。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廈漳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優化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加強優勢產業科技創新合作;依托山海資源和閩南文化特色錯位開發旅游產品,與廈門聯手共建國際旅游目的地。
閩粵合作,發揮漳州橋頭堡優勢。主動鏈接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搭建高品質科創合作平臺;借助漳汕高鐵建設契機,謀劃打造閩粵高鐵經濟帶。
生態格局:“兩屏、一帶、多廊、多點”
《規劃》圍繞“海上漳州”的建設與發展,統籌海島、海港、海灣、海洋“點線面”全方位保護與開發,突出空間功能互補。統籌陸域與海域功能協同發展,完善山海快速通道網絡建設,構筑山海互濟、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與城市系統,構建“兩屏、一帶、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
“兩屏”即串聯戴云山南伸余脈、西北部博平嶺東側山體、南部靈通山等山脈,構建西部山體生態屏障;串聯中部石屏山脈、礬山、南部烏山、河港山等山脈,構建中部山體生態屏障。
“一帶”即海岸及近海海域生態防護帶。
“多廊”即以九龍江、漳江、東溪、鹿溪為主體串聯主要山體、重要海灣河口、濱海濕地,打造清水廊道與濱水綠帶,構建市域“兩江兩溪”為主體的水生生態廊道。
“多點”即重點保護以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為主的甲子尖、雙尖山、靈通山、烏山、石屏山生態核心;以綜合生態保育功能為主的礬山、良崗山-天寶山、天柱山生態核心;以海岸帶保護與災害防護功能為主的九龍江口、隆教灣、佛曇灣、舊鎮灣、漳江口、東山灣、詔安灣生態核心。
同時,《規劃》以底線約束和安全韌性為前提,加強自然資源整體保護與高效利用,統籌劃定“三線”(即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將“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規劃》明確,到2035年,漳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7.99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97.34萬畝;全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345.42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1倍以內。
景觀體系:500米進公園 5公里進森林
《規劃》充分彰顯了閩南文化和田園都市的特色魅力,考慮了對文化價值與自然價值的保護傳承,提出構建全類型覆蓋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和魅力國土空間景觀體系。
構建森林環城、田園交融的綠地系統,建設一批郊野生態公園、濱江濱海帶狀公園、城市串珠公園和口袋公園,力爭實現5公里進森林,3公里親水岸,500米進公園,在“家門口”實現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在彰顯城市特色景觀風貌方面,《規劃》指出,一方面彰顯海絲“港城”魅力,以九龍江河口、石碼、月港、天一總局等重要濱海歷史文化資源為核心,重點強化濱海城鎮風貌提升,在港城功能融合組織的基礎上,打造山海景觀通廊,布局公共開放空間。另一方面,體現傳統“江城”韻味,以九龍江、龍津溪、九十九灣等重要濱河廊道為紐帶,以漳州古城等重要歷史文化片區為核心實施城市景觀風貌控制,強化文化空間場所營造,引導城市擁江發展。(記者 劉婧 通訊員 胡逸超)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三個項目獲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2024-08-23
-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在福建漳州舉行2024-08-22
- 漳州遴選確定2024年首批7家新型研發機構2024-08-21
- 閩臺羽毛球交流賽:以賽會友促交融2024-08-20
- 漳州在全省首創生態警務共建平臺2024-08-20
- 漳州2地入選全國“避暑消夏好去處”2024-08-16
- 漳州中藥炮制,老手藝煥發新活力2024-08-15
- 漳州:“姐妹花”等車遇暴雨 高速人暖心伸援手2024-08-14
- 漳州:隧道內貨車自燃 多部門合力撲救2024-08-14
- 漳州優化城市既有住宅 增設電梯工作2024-08-13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龍海:路上這個坑 真的很“坑”人2024-08-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