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漳州新聞
      分享

      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

      地處福建最南端的漳州,背靠連綿起伏的山脈,面向浩瀚無邊的大海,既有山的敦厚,又有海的廣闊,是不可多得的“山海福地”。

      山與海,城與鄉,如何雙向奔赴?近年來,漳州以山海之“特”因地制宜蹚出特色發展之路,以山海之“合”跨區域協作攜手走向共同富裕,以山海之“韌”久久為功開辟發展新路徑,走出一條具有漳州特色的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數據最有說服力:2023年,漳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7.88億元,同比增長5.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8元,同比增長7.7%,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5,比全省優0.35,共同富??筛锌杉?。

      打好現代農業“特色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嚴守耕地紅線,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走進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南霞村,一幅生動立體的鄉村田園新畫卷展現在記者眼前:禽舍建在魚池上,土雞在“空中樓閣”里撲棱著翅膀,魚塘里的魚兒自在地游來游去,魚池里的水則通過水管接到果園,成為果樹的肥水。

      “我們利用仿野生立體循環農業技術,從大自然中來,到大自然中去。”南霞村黨支部書記林榮亮介紹,這是村“兩委”成員去年眾籌引進的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實現“一喂多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解決了傳統種養行業的污染問題,實現生態種養。

      他算了一筆賬:目前兩個池子上的雞舍可養400只蛋雞,一年下來僅雞蛋的收入就可達6萬元;兩個魚池共養1萬公斤魚,年收入可達16萬元。此外還有果園及林下經濟的收入和省下的果園肥料資金,總體效益十分可觀。

      從空中俯瞰,分布在薌城、龍海、長泰、漳浦等10個縣(區)、開發區的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園,星羅棋布在山海間。截至目前,漳州市共有種養加一體化項目129個,總投資120.2億元。按照規劃,到2026年底,產業園區全面建成,形成不少于3條以園區主導產業為基礎,融生產、加工、營銷等為一體,年總產值10億元以上的農業全產業鏈,引領帶動漳州農業特色集約、現代高效、生態循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漳州農業發展,我們將牢記囑托,以建設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系統推進一產接二連三發展,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漳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產業興則鄉村興。作為農業大市,漳州如何立足資源稟賦及特色優勢,做大做強現代農業?

      除了做好“種養加一體化”文章,近年來,漳州把特色現代農業列入全市“9+5千百億產業培育行動計劃”中的千億產業集群來打造,突出發展水果、蔬菜、花卉、茶葉、中藥材等9大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持續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放眼龍江大地,花果飄香。各鎮各村因地制宜,“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做好做足“土特產”文章——

      薌城天寶鎮利用閑置空間建設“移動智慧菇房”,發展食用菌種植特色庭院經濟;漳浦溪坂村利用東南花都花博園優勢,打造集培育、種植、銷售、綠化工程設計施工及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產業鏈;云霄下河鄉下河村以做大做強楊桃產業為主線,積極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漳浦六鰲鎮不斷優化六鰲地瓜產業發展布局,打造名副其實的全國農業產業強鎮……

      2023年,漳州市共認定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2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0個;新增省級龍頭企業57家,新增數量居全省第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243家,總數居全省第一。新增28個綠色有機食品,詔安八仙茶、漳浦烏石荔枝、石榴鐵皮石斛、前亭花蛤等4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在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還是要發揚優勢,做好“海”的文章。

      漳州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大陸海岸線長594.67公里,居全省第三。如何利用海洋資源優勢,做好“海”的文章?

      漳浦佛曇鎮東坂村,海風吹過萬畝蝦塘,塘內一條條鼓著肚皮的河鲀(俗稱“河豚”)在游弋覓食。一大早,養殖戶戴躍明來到自己的蝦塘,下網、收網,將一條條河鲀打撈起來,裝到筐里,搬上貨車,準備運往江蘇一帶。

      漳浦縣是福建省最大的河鲀養殖縣,養殖基地主要集中在佛曇鎮。經過多年的發展,佛曇鎮河鲀產業已初具規模,年產河鲀3000噸,產值高達3億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河鲀是漳州特色水產養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漳州積極踐行大食物觀,開發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水產養殖,向海洋要食物。2023年,漳州水產品總產量達219.82萬噸,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漁業發展,良種先行。為了壯大“芯”動力,漳州在“保、育、壯”三方面做足文章:在東山灣、詔安灣等主要海灣和大型水庫增殖放流魚、蝦、貝類苗種約30.28億尾(粒),聯合省水產研究所共建“閩南漁業種質資源庫”,解決種源對外依賴的“卡脖子”問題;先后培育出金虎斑、“閩水科1號”南美白對蝦、“新吉富”羅非魚等新品種、新品系,推廣養殖面積6萬多畝,打破“一苗難求”的局面。

      為擦亮“漳州種苗”新名片,漳州創建“中國鮑魚種苗之都”和“中國蛤類種苗之都”國字號品牌,支持現有2050家水產苗種場提升創新能力,培育種苗龍頭企業。

      目前,漳州市有省級水產良種場13家,總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年繁育水產苗種總量超1848.5億尾(粒),產值48.5億元,約占全省的54%,其中蛤類、鮑魚、牡蠣種苗數量全國第一。

      “我們將牢記囑托,全力以赴做好‘海’的文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藍色動能’。”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遠洋表示,將充分發揮漳州海洋漁業資源優勢,集聚、突破、催生海洋經濟新質生產力,在海洋碳匯、現代海洋牧場、海洋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海洋經濟做大做強。深入踐行“大食物觀”,著力構建現代化“海上糧倉”,打響漳州漁業品牌,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漁村振興。

      下好城鄉融合“一盤棋”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原來一個人在家,經常有一餐沒一餐,現在每天有熱菜熱飯吃,還能和老伙伴們一起聊天,精神都好了不少。”近日,在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人民大食堂吃午飯的老人梁華西,對食堂贊不絕口。

      雙溪村約有三分之二人口外出務工,留守人口多為老人,“老人村”成為雙溪村的典型“標簽”。許多老人面臨著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這也成了雙溪村最突出的民生短板。

      2019年,經村民集資及民政部門出資40萬元幫扶,雙溪村建起全省首個公益性人民大食堂,全村267名60歲以上老人受益。

      與此同時,今年10月11日重陽節,煥然一新的浦南鎮敬老院投入使用。浦南鎮政府投資約30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升級改造,新增食堂、廚房及休息室、活動室等功能區,讓老人享受更優質的養老服務。

      為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縮小城鄉差距,漳州按2萬~10萬元標準建立鄉鎮敬老院運營經費補助機制,加強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實施農村幸福質量提升“三四五六”工程,力爭實現農村老年人“吃飯不用自己煮、衣服不用自己洗、醫療保健在身邊、幸福生活每一天”。截至目前,漳州市共有敬老院103所,長者食堂123家。

      “解決民生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真抓實干、久久為功。”漳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堅持民生為大、改革為民,加快健全完善養老服務、殯葬改革、社會救助等領域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為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更均衡,近年來,漳州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通過擴“崗位”、增“托位”、優“學位”、拓“床位”、配“餐位”、建“園位”等“民生六位”,統籌做好鄉村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服務供給,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持續增強發展協調性。

      如,“樂業漳州”“就業夜市”等活動如火如荼,今年共幫扶6659名低保家庭、長期失業等困難人員就業創業;積極探索生態、節地的現代化殯葬新模式,依山就勢建成生命公園284個、在建228個;今年推進66個教育項目建設,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5000個,推動市縣教育同頻共振……一系列民生“大禮包”,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為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實現山與海“雙向奔赴”,漳州堅持城鄉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功能互補,目前全市完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并批復1251個;實施“萬才聚漳”行動計劃,鼓勵干部駐鄉、大學生返鄉、能人回鄉、企業家入鄉,安排284名縣處級領導干部擔任鄉村振興指導員;盤活資產資源“造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全國首創“四立一督”工作機制,推動林業地票、林票、碳票“三票”融合,發放全國首張林業地票。

      在希望的田野上,越來越多村莊“豐”光無限。截至目前,漳州全市村集體年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448個,占總數的28.79%;100萬元以上的村達175個,占比11.25%。

      守護生態環境“綠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擴大生態環境容量。

      沿著烏山環山公路行車20多分鐘,記者走進云霄縣和平鄉內洞村,這里古民居錯落有致,村道干凈暢通,特色景觀遍地開花,創意墻繪別具鄉愁。

      眼前這幅新畫卷,得益于一場拆舊拓新行動。近年來,內洞村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開展拆舊拓新行動,拆除危房和廢棄的豬圈、牛棚、雞棚、旱廁等,打造一批親水游玩景點和休憩空間。同時,實施河道整治和土樓修繕等項目,以鄉村剪影為元素,繪制文化墻,勾畫水韻鄉村。

      “在這次人居環境整治中,我們不是簡單地拆除、掃干凈、擺整齊,而是給它們‘穿衣戴帽’,推動人居環境提質升級,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蛻變。”內洞村黨支部書記吳建杉說。

      鄉村美起來,百姓富起來。看到家鄉新變后,不少青年返鄉創業,辦起農家樂、民宿等文旅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內洞村已摘掉“空殼帽”,成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

      從山上到海上,一場人居環境整治攻堅熱潮正席卷漳州。

      “自從村里建了‘三池兩壩’尾水治理設施,水質變好了,甲魚生長速度也快了許多。”近日,在龍海區紫泥鎮錦田村甲魚養殖示范點,養殖戶姚進偉高興地說。

      城鄉融合,不是把鄉變城,而是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培育鄉村之美,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漳州按照“縣域統籌、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一體推進”要求,循序漸進推進鄉村建設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目前,漳州市所有鎮村常態化開展“清溝、掃地、擺整齊”,年內已推動1/3行政村開展“拆舊、拓新、整漂亮”,鼓勵有條件的村莊“穿衣、戴帽、扮靚麗”。開工建設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7660個,年內整治裸房5182棟,推動城鄉提顏值、塑風貌、增氣質。

      記者 潘園園 黃小英 李妙珠 通訊員 張葭 郭妤涵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下载|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亚洲熟妇无码AV|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