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在“四定一督”機制的指導下,對一個農貿市場的攤位進行規范發包,年租金收入900多萬元,推動村財收入由原先的400萬元提升到1320萬元,成為全縣首個村財收入超千萬元的村。
這就是詔安縣橋東鎮橋園村,這個農貿市場是該縣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橋園市場。
得益于“四定一督”機制,在漳州各地,不少村像橋園村一樣,實現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
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強調,深化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漳州市紀委監委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紀委全會精神,按照省紀委部署,監督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深化“四定一督”機制,開展清理歷史遺留問題“四個一批”行動,堅持“懲、治、防”有效貫通,堅決守住看好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集體“錢袋子”鼓了,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漳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是全國有名的魚米花果之鄉。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是村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市紀委監委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有的村集體明明守著“金山銀山”卻在“餓肚子”,群眾對集體“三資”去向意見很大。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此前,經過專項調研,結合近年來日常監督檢查、巡察及信訪舉報中收集到的問題線索進行研判總結,問題的根源在于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低價包’‘長期包’‘權力包’‘冤大頭包’等亂象。”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介紹。
作為農業大市,漳州解決村集體“三資”交易亂象尤為必要!2023年3月,市紀委監委聯合市農業農村局推出定底價、定年限、定程序、定約束條款的“四定準則”,紀檢監察機關進行全過程監督。“四定一督”機制在破解農村“三資”監管難題上全面發揮作用。
“‘四定一督’機制,抓住了底價、年限、程序、約束條款等關鍵環節,對照著操作就行了,村民看了這些具體標準,也覺得公平和透明。”橋園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林輝生說。
在橋東鎮紀委的監督推動下,除了橋園市場,橋園村在其他項目的發包上也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今年4月,橋園村將收回的蝦池進行公開發包。蝦池中標價由原來的平均每年每畝315元提升至3610元,租金由一個承包周期41.4萬元增加至574.2萬元,增長了近13倍。
“這回村里的蝦池公開發包,我承包到了喜歡的蝦池,感覺很開心,多了一個增收渠道。”橋園村村民林素喜說。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目前,橋園村的村財收入主要用于提升人居環境、促進產業發展、改善民生事業等。在該村,村民的醫保費全部由村集體資金支付,集體資產資源變成了村民們的“共享紅利”。
在橋園村200公里之外的華安縣沙建鎮山溪尾村,變化同樣在發生。該村擁有4000多畝竹林,村民曾長期飽受長途運輸、折價賣筍之苦。如今,將新建的竹筍分揀中心按照“四定一督”機制發包后,帶動村財增收近18萬元,村民點贊有加:“這里的管理很規范,我們采挖的鮮竹筍,賣的價格也比之前高了。”
而在東山縣杏陳鎮磁窯村,“磁窯圩市”頻頻出圈,漢服游園、陶藝體驗、投壺射箭……傳承宋窯文化印記,千年古村煥發新顏。2023年至今,磁窯村對到期蝦池、坑塘等按照“四定一督”機制公開發包,村財收入增至20.3萬元,環境提升與發展動能雙提速,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集體“三資”,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村集體收入日益增加,鄉村振興加快推進,村民獲得感不斷增強,類似場景在全市各地還在不斷涌現。
助推集體“三資”回歸,群眾的滿意度提高了
今年8月,平和縣山格鎮寶豐村,隨著最后一名承包戶在調解協議書上簽名,并當場補繳拖欠的歷年租金,令寶豐村頭疼多年的“三資”歷史遺留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此前,山格鎮紀委在走訪排查時發現,寶豐村存在12份村集體耕地承包合同多年未交租金,損害了村集體利益,也令其他村民心存不滿。
平和縣紀委監委將此列為典型案例重點推進,督促鎮村工作人員按照“一宗一策”梳理具體情況和處置措施,運用“司法調處”力量,最終收回了所有拖欠的承包款,并徹底解決土地歸還村集體及賠償青苗的歷史遺留問題。
寶豐村對“陳年舊賬”的清理,正是漳州開展化解農村集體“三資”歷史遺留問題“四個一批”行動的一個縮影,而這也是“四定一督”機制的重要補充。
通過“四個一批”行動,漳州全面盤點村集體“三資”存量、結構、分布和現狀,對到期不還、拖欠不繳等追回清繳一批,對合同不規范等規范完善一批,對合同顯失公平、權責不清等司法調處一批,對涉及暗箱操作、優親厚友等查處清理一批。
“四個一批”行動,讓許多久拖未繳的租金、久占未還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實現“回歸”,群眾心中的怨氣也紓解了。
10月24日,行走在南靖縣山城鎮山邊村的村道上,放眼望去,兩邊盡是開闊的農田。秋風吹過,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村民們三五成群,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搭建蔬菜大棚,好不忙碌。
“這些土地是前不久剛收回來的,村民都很支持,矛盾糾紛也少了。”山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財福介紹,在“四個一批”行動中,山邊村完成涉及8個村小組、300多戶承租戶的歷史遺留土地清理工作,有序收回了長期被無償占用的集體土地350多畝,并盤活拋荒農田400多畝,預計可幫助村民創收50余萬元。
經村民代表大會研究,山邊村現已將收回的土地重新分配給565戶村民耕種。同時,組織對土地進行成片規劃平整,預留出4米寬的田間道路,并打通排水網絡,方便村民耕作。
在深化推進“四個一批”行動中,山城鎮紀委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村級廉情監督員和老黨員、老干部等作用,按照“事前督進度、事中督程序、事后督落實”模式進行全過程監督。
“四個一批”行動開展以來,全市累計追回清繳5549宗,追回拖欠資金7225萬元,對涉及暗箱操作、優親厚友等行為處理261起391人。
“農村集體‘三資’點多面廣、情況復雜,我們不斷延伸監督觸角,集聚多方監督力量,在規范新情況的同時,著力破解老問題,化解矛盾糾紛,以高質量的監督成效促進高水平的基層治理。”漳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陽光監督,讓“明白賬”更透明
“村里的楊桃貿易中心店面如何發包,發包底價多少、可以包幾年,都晾曬在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很陽光、很透明。”前段時間,云霄縣下河鄉下河村舉行集體店面發包現場會,村民蔡藝群打開村里的小微權力監督群,點擊現場會直播鏈接,觀看了全過程。
今年來,下河鄉紀委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探索建立“線上+線下”“動態+靜態”一體推進的農村集體“三資”全過程動態監督體系。通過該監督平臺,農村“三資”發包過程的路線圖、時間表、關鍵節點等情況,群眾一目了然。
截至9月底,下河鄉按照“路線圖、時間表”,共規范村集體資產資源發包15宗,發布村務公開、事前公示75條,微信群“陽光直播”15場,推動增加村財收入超60萬元,取得了增加村集體資產、群眾滿意的良好效果。
無獨有偶,此前漳浦縣前亭鎮過港村對承包到期的集體蝦池重新發包,并在小微權力監督群實時發布。“以前這些蝦池都是少數人承包,現在大家都有機會公平競爭,就算沒中標,咱心里也服氣!”村民議論道。
立足“監督的再監督”,漳州將“四定一督”機制與全省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深度融合,搭建線上線下立體監督網。一方面,全市各村的“三資”底冊、發包處置、經濟合同、日常監管等情況全面上線,并可同步進行數據分析、監測預警等;另一方面,新增發包的村集體資源資產在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全過程公開、直播,讓村民實時了解本村“三資”管理情況。
“村里的錢怎么花,群眾拿起手機一點便知道。發現問題,也可直接在平臺反映,讓群眾全面參與監督,基層監督執紀更加有的放矢。”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區)都已納入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管理。”
強化“陽光監督”的同時,漳州還推動鄉鎮職能部門加強對村級資產資源交易和資金使用的規范管理。此外,全市推行村級公務卡制度,把村集體日常經費報支納入“一張卡”管理,實現資金流有據可查,防范村集體資金違規報支、截留挪用等廉潔風險。
攥指成拳聚合力。薌城區通過“板凳會”了解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的社情民意;龍文區探索分片區分層級協作“三三機制”,有效解決集體“三資”“熟人社會”監督難題;龍海區、長泰區實行“組財村代管”機制,將監督觸角向村民小組財務延伸……市級全面統籌、上下聯動的集體“三資”管理體系初步集成,并進入良性運行軌道。
據統計,“四定一督”機制實施以來,漳州全市共推動整改農村資產資源問題合同6787宗,重新規范發包各類農村資產資源6098宗,帶動村財增收超6.1億元,全市反映“三資”領域初信初訪量同比下降23.8%,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大幅提升。
記者 邱丹燕 通訊員 章紀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臺情相融 攜手向未來2024-11-07
- 福建漳州市龍海區港尾中心漁港工程正式開工2024-11-07
- 漳州市以舊換新活動“上新升級”2024-11-07
- 宜蘭歌仔漳州調,古韻新聲兩岸情2024-11-06
- 漳州“成人小飯桌”興起 警惕經營者“無照駕駛”2024-11-06
- 漳州臺商區核發首份境外人員臨時駕照2024-11-05
- 漳州臺商投資區首家國企超市正式開業2024-11-05
- 漳州建成99個家庭健康服務驛站2024-11-05
- 漳州:國道G324項目A2標段東環拼寬順利完成導改通車2024-11-05
- 漳州:符合條件的畢業生每人可領2000元補貼2024-11-04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25年度漳州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繳費9月已啟動2024-11-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