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好的午后,江水在陽光中蕩漾,仿佛一塊藍色琉璃被風揉碎。岸邊樹木恣意生長,慵懶地將枝椏探向水面,輕撫著粼粼波光……這里,是龍江歲月內的江畔漁歌板塊,而它的另一個名字更廣為人知——漳州“小洱海”。
“不用去大理,漳州‘小洱海’美到窒息。”“到‘洱海’了,長得和漳州一樣。”……近日,以漳州“小洱海”為標題的旅游攻略分享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火爆,“家門口”的風景搖身一變,成了渴望中的“詩和遠方”,引得周邊市民紛紛來“打卡”。“小洱海”為何突然走紅?從“小墾丁”“小千島湖”“小黃山”到“小洱海”,作為“平替”的旅行目的地何去何從?
走紅是意外亦在情理之中
2025年元旦前夕,從漳州大橋到龍江頌,全長8.6公里的龍江歲月二期正式開園。那時沒有人想到,不久后的春節期間,位于馬州村龍舟博物館附近的江畔漁歌板塊,會以“小洱海”這個身份出圈。
湛藍水面、歪脖子樹、沿江步道等元素,精準地對標大理洱海的部分景觀,漳州平替版“洱海”就此誕生,變身社交媒體上的“出片圣地”。若是周末來此,南江濱路從土白社至馬州村龍舟博物館的近三公里路段內,車輛往來不絕,園內游人如織,擺攤、茶座熱鬧異常。
“確實是意料之外”,龍江歲月運營管理方工作人員坦言,“‘小洱海’的走紅并非提前策劃,而是今年春節期間,市民偶然發現這里的美景,自發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之后,引發了關注。”
然而,“小洱海”能夠成為漳州的“文藝出片圣地”,亦在情理之中。這一片坑塘水系原本是一些私人承包的蝦塘、魚塘,水質不好,常年散發著異味。據介紹,龍江歲月二期建設之初對蝦塘、魚塘進行清退,通過控污截污、生態岸線修復、連通九龍江水等措施,才繪就了如今這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讓更多慕“小洱海”之名而來的市民游客,真正愛上這一片屬于漳州的風景。
“平替旅游”成為性價比之選
龍海鎮海角因一座海邊燈塔得名“小墾丁”;海岸線遍布黑礁石的漳浦外嶼被稱為“小濟州島”;龍海粗坑廣濟祖師文化園因湖中島嶼被稱為“小千島湖”;長泰龍鳳谷因俊秀的松樹奇石得名“小黃山”……“小洱海”橫空出世之前,各種“小字輩”旅游目的地就已在漳州遍地開花。
“這種依附知名景區的名氣來提升自身形象的方式,是一種比附定位的策略,海南三亞在打響國際知名度時也被譽為‘東方夏威夷’。”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旅游系教授鄭春霞認為,“平替旅游”可以通過較低的成本和便利性達到和知名景點類似的旅游體驗,因此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受歡迎,也是當下旅游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的反映。
“馬蜂窩”App2024年10月發布的《年輕人“平替旅行”報告》中顯示,2024年1月至報告發布之時,馬蜂窩站內“平替旅行”相關搜索瀏覽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3.7%,內容量增長134%,超200萬用戶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平替旅行”經驗。市民陳冬就表示,利用周末時間去一次“小洱海”“小千島湖”,既不會花費太多成本,又能放松心情,還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打卡照片收獲點贊,“不是大理去不起,而是‘小洱海’更有性價比。”
更希望龍江歲月被記住
“一時的紅不代表長久的紅。”鄭春霞教授認為,馬州村因“小洱海”完成了從“邊緣村落”到“網紅景點”的蛻變,只有把握住“平替旅游”的契機,在景點建設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在地特色,才能把“流量”變成“留量”,推動漳州旅游產業的升級發展。
岸邊的榕樹、停泊的漁船、密布的坑塘、遠眺的紅橋,這些都是屬于“小洱海”自身獨特的風貌,而周邊是馬州村龍舟博物館,沿線龍舟文化等鄉土記憶也在龍江歲月的建設中得到了充分保留。“更希望市民游客被吸引來之后,能夠記住的是龍江歲月,是江畔漁歌。”園區運營方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正在積極和相關部門溝通規劃停車空間、規范攤位經營,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并且加速推進園區業態的多元化呈現,提升游客服務體驗,如補充餐飲、休閑茶飲、稻田咖啡、文創手作、研學體驗、戶外運動、水上娛樂項目等。”
☉記者 黃天航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確定40個市級“重中之重”項目2025-02-28
- 漳州確定40個市級“重中之重”項目2025-02-28
- 福建漳州:香蕉海生態公園內蕉綠映花紅2025-02-28
- 漳州烘焙企業共筑食品安全新防線2025-02-26
- 2024年漳州市出口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同比增長56.5%2025-02-26
- 福建漳州:春滿畬寨引游客前來“打卡”2025-02-26
- 兩岸攜手放飛“蝴蝶夢”2025-02-25
- 漳州積極謀劃今年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2025-02-25
- 漳州:讓神話人物在木偶雕刻中“重生”2025-02-24
- 漳州至漳浦區間11趟動車晚點 鐵路部門回應2025-02-21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臺商投資區:畝均論英雄 寸土生寸金2025-02-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