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以福建漳州“小洱海”為標題的旅游攻略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火熱“出圈”,吸引了周邊市民游客紛紛前來“打卡”。
2025年元旦前夕,位于漳州高新區、全長8.6公里的龍江歲月二期開園。這里通過控污截污、生態岸線修復、連通江水等措施,繪就出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作為龍江歲月二期的一部分,“小洱海”湛藍水面、歪脖子樹、沿江步道等元素精準對標云南大理洱海的部分景觀,變身“出片勝地”。
與“小洱海”一江之隔的漳州古城同樣游人如織。
每到夜幕降臨,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便進入一天中最喧鬧繁華的時段——唐代的街、宋代的廟、明清的石坊、民國的商鋪,層層疊疊、影影綽綽;薌劇與布袋木偶戲等輪番上演,燈謎藝術館、非遺展示館等場所參觀者絡繹不絕;“文創市集”里數十個攤位依次排開,非遺漆扇、民間工藝、原創飾品等商品琳瑯滿目;年輕人在這里刮起cosplay風,空靈悠揚的薩克斯獨奏從古樸巷子里傳出;市民游客人流涌動,在古城韻味中逛夜市、品美食、看演出,十分美好愜意。
2024年,漳州啟動建設“田園都市、文化名城”。“田園都市”是外在、看得到的,是對漳州資源特色的高度凝練;“文化名城”是魂,是漳州的精神內核。如果說“小洱海”是“田園都市”的寫照,那么漳州古城就是“文化名城”的具象。
早在2011年,漳州就提出“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發展定位。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漳州逐步探索出一條城市與鄉村統籌、環境與產業互動的“雙贏路子”,形成了“一城花海半城湖”的格局,城在林中、林在花中,出門可見景、處處是公園,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如今,在生態成為城市特質之后,漳州突出“文化名城”對于城市發展的意義。
那么,打造“文化名城”,漳州依靠什么?
地處福建最南端的漳州既環山又臨海。據記載,唐高宗時期,閩粵之間有人聚眾作亂。少年陳元光追隨父親陳政將軍從家鄉河南固始縣出發,南下入閩平亂。公元686年,武則天批準在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之間建置漳州,陳元光被任命為第一任刺史,他也被后人尊稱為“開漳圣王”。
南下入閩的軍隊約萬人,漳州建立后,這些來自中原的將士及家屬在此定居。從此,福建第二大江九龍江兩側肥沃的土地便成為他們世代居住和勞作的家園。
“自陳元光開漳以來,漳州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繼承了朱子文化、紅色文化,成為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和閩南文化遺產富集區,形成獨具漳州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在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看來,漳州不僅自然環境優越,而且文化氛圍濃厚。
事實上,“文化名城”對漳州人來說并不陌生。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閩南城市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這里,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光彩奪目。文物總數、國保數量位列福建第二,省保、涉臺文物以及市(縣、區)保數量均居福建首位,有1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
這里,海絲文化濃厚。月港曾作為明朝時期中國唯一合法的民間海上貿易始發港。彼時,內陸的貨物,沿著九龍江順流而下到達漳州,之后轉運到月港,從月港運往南洋等地,再穿過太平洋到達美洲、歐洲,整個世界鏈接為一體。
這里,歷史名人輩出。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任漳州知州,既帶來了政治經濟改革的先進理念,也推動了儒家文化在漳州的傳播。出生于漳州的黃道周學問廣博,被譽為明末“書法三大家”“兩大儒”“一代完人”。崇尚自然的文學巨匠林語堂從漳州大山里走出,后遠渡重洋,“一腳踩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近年來,為保護和傳承文化根脈,一方面,漳州努力探索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守護千年古城的“根”與“魂”;另一方面,注重盤活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雙向賦能,讓更多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
然而,打造“文化名城”,漳州單靠文化遺產夠嗎?在全國上百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漳州又何以脫穎而出?
“‘田園都市’和‘文化名城’是一體、相融的。”在漳州市政協原學習文史委主任、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涂志偉看來,文化需要載體,漳州此前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接續發力,城市面貌大有改觀,這是“田園都市”的底色,更是建設“文化名城”最大的底氣和最好的載體。
“田園都市”能把“文化名城”品牌擦得更亮,而“文化名城”同時又能最大程度提升“田園都市”的價值。漳州在“文化名城”中打造文旅融合的大舞臺,不僅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更能在城市交流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2024年,漳州累計接待游客8680.22萬人次,比增16.4%;游客旅游總花費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21.93億元,比增22.3%。三項指標增速均排在福建前列。
2025年春節,漳州沖上“春節非遺熱門小城Top10”。據攜程發布的《2025春節旅游市場預測報告》顯示,漳州作為小眾目的地熱度攀升,從預訂訂單來看,同比增長約4倍。
“對追求深度體驗的新一代游客來說,除了美景吸引,還要有文化的加持。”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劉暉表示,漳州正加快打造“海洋藍”“生態綠”“土樓韻”“古城風”“閩南紅”五大文旅帶,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漳州也在打造多元交織的文化融合樞紐,堅持把“田園都市、文化名城”作為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的精神內核,形成以漳州為重心、連接閩西南、粵東北、聯通臺灣的文化樞紐,建設成多元文化融合的新高地、區域文化協同發展的新典范、服務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新樣板。
漳州市主要領導表示,要聚焦“久久為功”,充分展示漳州新形象,圍繞建設“田園都市、文化名城”,著力興文化、育文明、強文旅,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全面展現漳州千年古城的氣韻和風采。(人民網記者 蘇海森)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首張“房票”成功發放2025-03-27
- 漳州19個項目逾2000套房源入駐“房票”房源庫2025-03-27
- 漳州:72小時復診免掛號費 有望年內實現2025-03-27
- 今年漳州計劃新建農業優新品種推廣片區100個2025-03-26
- 漳州發布一批新增推廣農業優新品種2025-03-26
- 漳州: “花樣”上新 春日經濟繁花似錦2025-03-25
- 漳州市區24小時公廁有專門“管家”2025-03-25
- 漳州首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項目獲批2025-03-24
- 漳州再添2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5-03-21
- 漳州新增5個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25-03-21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多彩漳州花 香飄海內外2025-03-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