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晾曬穆陽線面,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光。 丁立凡攝
編者按
曾記否,游走在深夜陋巷的芝麻糊香;曾記否,放學后賣蛇糖的老者的鈴鐺聲;曾記否,噼噼啪啪爆出米花的黑爐子……這些舊日暖憶都去哪兒了?
它們仍在。2007年,我國10人以下的食品加工小企業小作坊仍有35.3萬家,占食品加工企業總數的78.8%。
在城中村,在城鄉接合部,在鄉鎮,在工業化程度不高的相對落后地區,食品加工小作坊以沿襲自農耕社會的強韌生命力頑強地生存著。它們不僅承載著鄉愁,承載著文脈,更承載著無數小生產者的生計。傳統的工藝和生產組織形式能否跟上工業化社會的節拍,轉型升級,舞出新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代食品工藝又催生出了食品作坊的新春。新形式,能否得到有效監管,能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場秩序?
本報《經濟觀察》欄目特呈獻聚焦食品作坊轉型系列報道,與您同享點滴情思。
目前,福安穆陽鎮從事線面產業的人員超3000人,主要集中在蘇堤村。去年,該鎮線面產值約1億元,同比增長超40%。
盡管如此,脫銷依然是穆陽線面每年年底都會遇到的事。和許多傳統美食一樣,穆陽線面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助推作坊式生產向現代化生產轉型。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解決生產者小而散的問題?如何解決手工制作的穩定性問題?如何破解傳統產業“看天吃飯”的問題?穆陽線面產業做了有益嘗試。
家家戶戶如何攢指成拳?
早在680多年前,蘇堤村人的祖先就開始制作手拉線面。蘇堤村的線面因色澤潔白、細如發絲、柔韌有余而落湯不糊享譽數百年。傳至現代,蘇堤村依然家家戶戶制作線面,并形成覆蓋全鎮的線面產業。
但家家戶戶做線面,免不了小而散的弊端。村民在自家作坊生產線面,囤積到一定的量,再送到農貿市場上出售。“旺季還好,到了淡季,農戶之間就打價格戰。你賣4塊8,我就賣4塊6,辛辛苦苦做面,利潤卻被攤薄了。”穆陽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林健憶敘起2010年蘇堤村的線面市場,“另一方面,大家各自購買面粉、鹽等原材料,原料品質參差不齊導致線面品質也千差萬別。”
于是,2010年,蘇堤村組建福安市蘇堤華盛線面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合同線面”的方式生產:原材料由合作社統一采購并分配給農戶,線面制作完成后再收回統一銷售,農戶承擔較少風險。次年,福安市穆陽線面協會成立,并于當年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5萬多平方米的線面標準化廠房和培訓基地也建設完成。這樣一來,小而散的問題迎刃而解,也帶來更多發展優勢。
優勢首先體現在原材料采購上。往常,農民在本地購買的小麥只能拉出四五米長的線面。以合作社的方式采購,有了與供應商談判的籌碼,便有望選擇更好的小麥。
“我們選擇的供應商在青島,面粉的配比還是量身訂做的。”蘇堤華盛線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華興說,原料有了保障,成品就易達到面長7米以上、直徑0.5毫米-0.6毫米的要求,村民做面的成功率高了,收入也提高了,“2011年之前,一對夫婦制作線面每天收入約兩三百元,淡季200元左右;近兩年,一對夫婦一天收入一般在400元以上,體力好的可達五六百元”。
另一個優勢在于實現現代化的市場營銷。每月,合作社都會進行新產品設計。“現在,我們的產品種類有20多種。比如,根據節慶的需要,有壽面、婚宴面;根據年齡的不同,專門設計寶寶面;根據沿海省份的風俗習慣、消費能力的不同,包裝也不一樣。”陳華興說,穆陽線面的主要市場在江浙滬閩粵等盛產海鮮的省份,每年相關省份的各類展銷會、農博會,線面師傅都爭取現場制作、現場提供品嘗。
手工制作與標準化如何兼容?
穆陽人制作線面,共有9道工序,僅有和面和上條兩個步驟用上機器,其余7道工序均由村民完成。那么,在標準化生產中,如何控制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村民們摸索出一套做法。
首先,合作社按質量標準向成員支付價格。村民交貨時,有專業的分揀機和分揀人員監測驗貨。“質量不一樣,價格就有差異。”陳興華說,“線面是否太粗,頭尾是否均勻,鹽巴是否太重,都有標準。”
其次,當天的收貨完成后,第二天即有技術人員登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前一天某位農戶的產品直徑未達0.5毫米,技術人員就赴村民家中一起分析達不到的原因,指導改進。每月,合作社成員還要接受一次專業的培訓。
另外,傳承人和技術人員的挖掘培養每年都在進行。近年來,蘇堤村把線面制作的非遺傳承人召集起來,對傳統制作方法進行保護和開發。每年,鎮里還舉行拉線面比賽,選拔新一代能手。“現在,合作社的技術團隊有2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從比賽選拔而來。”陳華興說。
“看天吃飯”如何破解?
長久以來,穆陽線面的口感、品質受制于曬面環節,水分控制在7%-8%是最好的,這意味著要“看天吃飯”。在向現代化生產轉型的過程中,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早在七八年前,穆陽鎮的五六名懂技術的村民,就赴省外考察并與科研機構對接,試圖尋找適合線面的烘干設備。“我們去鄭州看了烘干機,還到沿海考察紫菜等海鮮的烘干設備。”陳華興說,根據考察學習的結果,他們設計了目前的干溫烘干法,“現在,合作社正在研發新一代供烘干的電鍋爐”。
去年,新設計的玻璃房也投用了。“線面對溫度要求較高,我們自己設計了室內曬場。在玻璃房里,溫度可達五六十攝氏度,既可防雨,線面水分蒸發也快,無塵環境還能保證產品衛生。”陳華興說,目前,在福安市及穆陽鎮的共同支持下,投資68萬元、700多平方米的鋼結構玻璃晾曬房已建設完成。
“還有很多秘密技術呢!別看線面傳統,技術含量可不容小覷。”陳華興笑著說。
林健介紹,穆陽線面的知名度日益擴大,去年舉辦的拉線面比賽等活動就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看,還帶動了鄉村游。接下來,該鎮將把穆陽線面產業作為福安大旅游產業的一個衍生產業,融入福安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開發,發展穆陽線面生產親子游體驗項目,挖掘和開發民俗、傳說、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通過旅游產業的帶動和輻射,綜合提高穆陽線面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吳慶堂 李廣)
責任編輯:肖舒
- 福安老司機油門當剎車 小區里撞死3人2017-03-16
- 家庭貧困妹妹出生三天送人 23年后姐姐苦尋2017-03-09
- 福安3男子非法傾倒28噸危險物 涉嫌污染環境被公訴2017-03-08
- 福安民警制作“打架成本”溫馨警示牌2017-03-07
- 福安利用無人機航拍搜尋罌粟種植地2017-03-07
- 精神抑郁女子打車回福安 途經大橋將家人行李扔河里2017-03-06
- 福安男子沉迷網絡被冷落 為引家人關注竟搶劫2017-02-28
- 福安4歲男童溜出家門路上玩耍 女警及時救助2017-02-27
- 男子為給女兒落戶 偽造出生證被拘留2017-02-20
- 看別人打牌插嘴 福安一男子被打傷2017-02-09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省道304線蕉城區金涵鄉 滿載掛車側翻 板材撒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