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記者 鄭凱 楊菲菲 通訊員 陳孝眷) 11月14日,在屏南縣熙嶺鄉塘后村一食用菌種植基地內,村民李志營正在察看即將采收的大球蓋菇。“我的大球蓋菇是用接菌失敗后的廢菇筒作為栽培基質,可以說是‘變廢為寶’。”李志營介紹,村里引進大球蓋菇利用廢菇筒種植成功,不僅減少了菇農們的經濟損失,還能清潔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塘后村是屏南縣主要的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之一。近年來,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如何處理接菌失敗的廢棄菌筒成了當地菇農的難題。記者了解到,在食用菌接菌過程中,每一萬筒會出現一千筒左右的壞筒,失敗率達5%-10%。若不能科學處理,隨意堆放或丟棄廢棄菌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易產生霉變、滋生蟲害污染環境。
“2014年村里的合作社組織菇農到外地學習,見別人通過‘廢物利用’將稻草秸稈作為培養基質種植大球蓋菇取得成效,我們就想能否用廢菇筒種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引進了該菌種。沒想到經過兩年的摸索,發現很適合大球蓋菇的生長。”李志營介紹,種植大球蓋菌需消耗大量的廢菇筒,直接解決了廢菇筒難處理的問題。利用收割后閑置的稻田種植,不必再額外搭建大棚,減少前期投資。培育過后的菌筒還可以作為天然有機肥直接還田,實現“廢菇筒-大球蓋菇-水稻田”的循環生產模式,增加了菇農的經濟效益。
李志營算了一筆賬:種植大球蓋菇每畝的成本只需500多元,畝產量可達8000斤,新菇每斤出售價格2.5元左右,一畝收益能達2萬余元。此外,與其它菇類相比,大球蓋菇適應性、抗逆性和抗雜菌能力強,市場十分緊俏,一般在當地及臨近市場就能銷售一空。即使未及時出售,也可以做成干貨或者鹽水菇銷往外地市場,提高附加值。李志營告訴記者,現在他家的廢菇筒已經不能滿足大球蓋菇的生產需求了,有時還需要向其他菇農收購廢菇筒。
塘后村書記吳瑞昂高興地說,過去被四處丟棄或焚燒的菇筒,如今卻成為能“生金長銀”的寶貝,目前已有周邊縣市的菇農前來取經。接下來,村委計劃和種菇大戶們一起探討菌菇深加工、干菇禮品生產等,帶動更多群眾利用“變廢為寶”的模式實現雙贏,讓村里的居住環境美起來,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責任編輯:肖舒
- 連江羅源做食用菌文章 助計生貧困戶致富2017-03-18
- 閩侯竹岐“土老板”帶頭種植食用菌 村民腰包鼓起來2017-01-18
- 前10個月古田出口食用菌貨值達1.3億美元2016-11-15
- 今年1~7月 寧德市食用菌出口量價齊增2016-08-10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省道304線蕉城區金涵鄉 滿載掛車側翻 板材撒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