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晚,海都兩名女記者走進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杜贏家中,與他們同吃同勞作
如今,赤溪村民住進了寬敞別致的新居
3過去,赤溪村一些村民住在茅草屋里(資料圖)
開欄的話
偉大的事業,總是在不懈的奮進中譜寫華彩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號”巨輪揚帆遠航。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又近了一大步。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在福建同樣演繹著激昂、奔騰的樂章。
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努力實踐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凝心聚力推動“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我省脫貧攻堅的腳步從未停歇,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新變化,有了更多獲得感。福建的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國第二,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綠水青山,成為福建的“燙金名片”,成為福建最具競爭力的發展優勢……八閩大地,處處煥發勃勃生機。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福建踏上了新征程。匯起每一個福建人的努力,就是無比磅礴的力量,就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海都今起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喜迎十九大,海都記者走基層,感受新福建”大型系列報道。海都記者將分多路奔赴八閩一線,用文字和鏡頭,聚焦新福建精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輝煌成就,講述老百姓幸福故事,共話幸福未來。
歡迎廣大讀者提供新聞線索,參與互動。熱線電話:95060,或者關注海峽都市報官方微博、微信。
海峽網5月18日訊 海都記者 夏雨晴/文 林丹/圖
核心提示
從寧德霞浦的牙城高速口,沿著新修的楊赤公路驅車20多分鐘,便抵達“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
“如果走以前的老路,那山路,又顛又遠,會把人繞暈的。”赤溪村的第一書記王純華說。全長20公里的楊赤公路建成后,將楊家溪與九鯉溪兩大景區連為一體,成為赤溪村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赤溪村脫貧很有故事:1984年,時任福鼎縣委新聞科長的王紹據,給《人民日報》編輯部寫了一封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貧困狀況,信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后,引起中央高度重視。1988年到1990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踏遍閩東山山水水調研,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扶貧先扶志”的扶貧工作指導思想。
赤溪村發生的巨變,是我省扶貧工作的縮影。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十二五”以來,我省扶貧開發對象從140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20.44萬人,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下一步,我省將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青山綠水當“銀行”致富靠“自我造血”
5月16日晚,海都記者抵達赤溪村。山下的長安新街兩側,新居錯落有致。如今的赤溪村就像個生態農場,已開發七彩農場、生態蝴蝶園、九品蓮花塘、戶外拓展基地等諸多旅游項目。
“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10年、15年、20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1988年,習近平考察福鼎后留下的這段話,如今就展示在赤溪村村史展示室里面。
王純華介紹,33年前,王紹據的信刊登后,赤溪迎來一場輸血式幫扶,樹苗、雞苗、羊羔送進村里,但因為水土等問題,根本種不活、養不活。大伙意識到,“輸血”不治本,要因地制宜“自我造血”。
如何“造血”?王純華介紹,通過楊家溪、九鯉溪的旅游資源,發展赤溪村的生態旅游,從而帶動農業發展,這是他們探索的靠青山綠水致富的路子。
責任編輯:陳錦娜
- 寧德赤溪村:邁向富裕的“中國扶貧第一村”2017-05-09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好消息!寧德市區15處紅綠燈正進行升級改造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