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串點成線 拓展格局 福安溪柄巧繪鄉村旅游全景圖
海峽網4月10日訊 (閩東日報見習記者 張穎珍 通訊員 鄭祖輝)驅車行駛在福安市溪柄鎮,清凌凌的茜洋溪水倒映著藍瑩瑩的天,如黛的青山間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村落,你或許不敢相信這是那個曾經以生豬養殖為主要產業的小鎮,過去惡臭難聞的豬圈“搖身一變”成為“小清新”農業觀光園,臟亂差的旱廁也改造成方便整潔的衛生間,柏柱洋紅色旅游景區和鄉村生態游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村民喜笑顏開,搭上旅游發展的順風車,賺起“輕快錢”。
一軸兩翼多節點
全域旅游拓格局
過去,一提及溪柄旅游,人們總能說出柏柱洋革命老區、鄉土田園風光、明清古民居等景點,景點雖多,但主要集中于斗面、樓下兩村,而且景點分散,無法滿足“一日游”基本要求,難以形成理想的旅游氛圍。
近年來,溪柄鎮立足柏柱洋紅色旅游景區,充分開發紅色旅游公路沿線資源優勢,規劃“一軸兩翼多節點”的空間布局,即以溪樓公路為軸線,以交溪小流域和茜洋溪小流域為兩翼,挖掘“紅、古、綠、文、廉”文化內涵,帶動村(居)景點聯動發展,打造生態型紅色旅游農業小城鎮。
去年12月,柏柱洋紅色旅游景區通過國家3A景區綜合評定,這無疑為溪柄的旅游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柏柱洋是福建省十七個紅色重點旅游景區之一,至今保留著“閩東蘇維埃政府”“中共閩東特委”“閩東婦女工作團”“共青團閩東特委”等舊址。除此之外,它還擁有豐富的鄉賢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景區現有30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以紅色旅游為主題,以綠色生態為基礎,以歷史文化遺存為亮點,成為溪柄鎮旅游的“金名片”。
溪柄的“野心”不止于此,全域旅游才是這個小鎮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溪柄鎮鎮長陳志韜說,目前,溪柄鎮規劃了全域旅游的四大功能區,一是以柏柱洋為核心,輻射閩東蘇維埃舊址、閩東蘇區紀念館、鼓潤園、紅領巾水庫等景點的紅色旅游主打區;二是以樓下村為主體,輻射樓下古民居、獅峰寺景點的鄉村旅游示范區;三是以溪樓公路景觀帶為重點,輻射可暢游園、鳥巢農業觀光園、立新荷花池、曲瀨百卉園等景點的農業觀光旅游區;四是以茜洋溪為依托,輻射民俗文化、畬族文化、自然親水之旅的風情旅游體驗區。形成點、線、面統籌發展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發展帶來新機遇
“改行”村民喜開顏
走進溪柄曲瀨村村口,一座閃閃發光的玻璃吊橋立即吸引了游人全部注意力。這座橫跨茜洋溪兩岸、全長110米、高20米的玻璃橋,是曲瀨村村民自籌建設的步行觀光橋。2018年春節假期,這座橋可謂“吸金”能力十足,來曲瀨村游玩的游客總要在橋上走一走拍照留念。“照片通過朋友圈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來的人更多了。”曲瀨村村民小陳說,春節期間,玻璃橋儼然成為福安的“網紅橋”,也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小陳家在曲瀨村百卉園旁,兩年前,他瞅準百卉園帶來的商機,每逢節假日,他就在家門口賣起了飲料和農產品,多了一條增收的路子。
王石立算是溪柄樓下村“養豬大戶”改行的典型,在溪柄鎮產業轉型中,他毅然拆了豬圈,轉身投入發展鄉村旅游。在王石立籌建的可暢游園里,一條七彩風車隧道將游人帶入他設計的農家游樂園。“別小看我們的園區,為了規劃園區項目,我還特地跑到外地考察學習呢。”王石立說,今年2月初,他進一步拓展了園區的戶外親子游戲區、兒童游樂園等項目面積,同時引進一批動物為游客提供喂養體驗。在春節假期里,王石立的一番用心沒有白費,明顯增長的游客量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是鄉村旅游的大發展,才給我們帶來機遇,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錯過機會,總會有收獲。”王石立說。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安一市民家中6萬余元財物被盜 警方14小時破案2019-04-03
- 福安畬鄉辦“桃花節” 萬畝桃花爭艷醉游人2019-03-29
- “全福游”帶熱鄉村游 有福之州“有全福”2019-03-27
- 福安虎頭:桃花競相綻放 游客紛至沓來2019-03-26
- 福安查獲35噸無合法手續成品油2019-03-19
- 龍巖出臺“三年行動計劃”打造21個度假體驗型鄉村旅游試點村2019-03-13
- 福安市新增“電子警察”3月15日正式啟用2019-03-12
- 寧德福安市:小眾電機產品打入歐盟市場2019-02-26
- 電力先行 助推福安按摩器產業掘金“大健康時代”2019-02-22
- 福安妹子雷金玉走進央視《新聞直播間》2019-02-14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