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若溫暖 他鄉亦故鄉——屏南龍潭新、老村民守望相助一家親
今年中秋,龍潭新、老村民共辦盛會歡度佳節。
海峽網12月10日訊 (閩東日報記者 王志凌 葉陳芬 通訊員 甘葉斌 張崢嶸 文/圖)12月5日,走進寒雨中的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一點都不覺得“冷”,一場在全村綿延的愛心救助,讓這里暖意融融。
受助者,是村里的新村民熊靜鑫女士。她被龍潭新村的氛圍所吸引,從貴州慕名而來已在此居住了三個多月,她12歲的孩子也轉學至龍潭小學,就讀五年級。
11月28日,熊女士在村里不慎摔斷腿骨,就醫診斷后需轉往福州醫院手術。當晚7時許,村支部書記陳孝鎮在“文明古村——龍潭里”微信群中發出一條愛心捐款的倡議信息,瞬間愛心紅包密集如雨。短短兩個小時,微信里,200多位新、老村民捐款1萬多元。11月30日,大家還自發包車將熊女士送往福州手術,她的孩子則由熱心村民照料,轉眼已一周多了。
一人有難,八方援助。愛心匯聚,不論新老、無論西東,也溫潤出了這座文明古村的本真。
“大家有大愛,身為龍潭人我很自豪!” 陳孝鎮感動地說。
龍潭,省級傳統村落,隱于青山綠水間,是近幾年屏南通過文創項目激活的村落之一。曾幾何時,隨著大量村民的外出,原本1400多人口的龍潭,走得僅剩200多人,日漸蕭條。2017年5月,龍潭村文創項目啟動,文創團隊入駐,修復古村、復興文化,一座座破敗老宅化為書吧、茶室、民宿,文藝范十足,村子也重煥生機。“老”村民回來了,目前全村人口已恢復到500多人;“新”村民也來了,北京、上海、廈門、香港、英國等60多位外來“新村民”在村里租賃老宅,修復改造、安家逐夢。
陳孝鎮告訴記者,龍潭村歷來民風淳樸,村民包容、熱情,外來新村民加入后,新、老村民一直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大家關系十分融洽。今年10月,當地公安部門還向在此居住已逾半年的首批10位新村民發放居住證,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讓他們更加安心地在此生活。
一起勞作學習,一起唱四平戲練瑜珈,一起慶豐收過佳節,新、老村民相互融合、相互守望,共同開啟了全新的鄉村生活。
龍潭村96號,隨喜書屋,主人是來自江西的曾偉和他的妻子黃旭丹。大廳的書架上擺滿各類書籍,來來往往的人都可以在這里駐足逗留。
2017年8月,曾偉到龍潭村考察,一眼就愛上了這里。隨后他租下村里一幢即將坍塌的老宅,將其改造成書屋,取名“隨喜”。白天,他在書屋忙碌,向村民學習如何釀酒、種菜;晚上,在書屋泡茶,和勞作歸來的村民們聊天,他給村民們講外面的世界,村民們給他講村里久遠的故事,其樂融融。他的妻子黃旭丹則在村里的小學支教,同樣鐘情于這里的山、水和人。
“你端一碗菜過來,我拿點特產過去,大家分享來分享去,關系就變得越來越親密。大家跟整個村子里的村民都是這樣的。” 黃旭丹說。
“我在這個地方享受田園生活、文化藝術生活、農事生活,跟友善的村民在一起,還接觸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的心是非常豐富的,并不是閉塞的。活在當下,有范兒!”這是來自北京的退休高級工程師何素珍接受采訪時的感慨。
今年55歲的何素珍去年7月到龍潭游玩后,便戀上了這里的新生活。隨后,她以15年期限租下一棟荒廢老宅,修繕改造成民宿、畫室,并取名“悠然之家”。今年初,她和26歲的女兒遷居龍潭,春節也在此歡度。
何素珍說,龍潭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滿足了她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新家”永遠住下去。
心若溫暖,他鄉亦故鄉。在龍潭。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屏南白玉村:體育+旅游,好戲在后頭2019-02-22
- 新年 新村 新生活——屏南嶺里造福新村里的幸福年2019-02-03
- 寧德市境內2條高速公路今日建成通車2018-12-28
- 福州至屏南 車程將縮至90分鐘2018-12-27
- 寧德屏南:一曲平講,守望一方鄉音鄉韻2018-12-10
- 屏南甘棠鄉李子采摘節本周拉開大幕,你準備好了嗎?2018-08-14
- 百尺高空覽屏南朝暮,萬千斂影繪開源民風2018-07-30
- 繪就新農村美麗畫卷——福建屏南探尋鄉村振興之路2018-07-02
- 寧德屏南縣熙嶺鄉運用“深挖洞式”技術種植山藥近500畝2018-06-05
- 寧德屏南白玉村皮劃艇賽道主體完工 接受省運會測試賽檢閱2018-05-28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電機工人一直咳嗽 肺里洗出30多瓶“泥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