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特色路 打特色牌 福鼎田園牧歌風景正好
七月的福鼎大地,一派生機勃勃。鶯歌燕舞的村落,繁忙耕作的場景,隨處可見。置身在這方活力四射的“魚米之鄉”,滿目豐收的幸福感涌上心頭。
福鼎地處閩浙邊界,曾是傳統農業大市。今年初,福鼎市委市政府提出,堅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
農業興則百業興。70年的砥礪奮進,福鼎實現了由單一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轉變,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立和完善。
產業振興帶動強村富民
店下素有“福鼎米糧倉”之美譽,歷來是福鼎農業重鎮。曾經,種植水稻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這一局面在2001年后逐漸被打破。店下種糧大戶老鄭介紹,以前是單一的種植水稻,收了晚稻之后,田閑了,人也閑了。2001年后,為了增加收益,他開始嘗試種植蠶豆。冬季種植,來年四五月份采摘,既變“荒”為“寶”,又可以為來年的早稻種植“增肥”。
目前,店下鎮水稻種植面積近21000畝,蠶豆種植面積約12000畝,實現了“早稻+晚稻+蠶豆”的三季種植模式。 “除了優化種植模式,我們還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店下鎮農技站站長林惠彩說,自2005年起,店下鎮每年都會引進水稻新品種,建立水稻新品種試驗點,進行實驗對比。“哪種效益最好,來年就推廣種植哪種。”林惠彩說,以往早稻的畝產量約為800斤,引進新品種種植后,平均畝產量可達1000斤,最高時能達1300斤。
店下鎮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種植技術,建立千畝育秧大棚,引進無人機病蟲害防治噴霧、收割機、插秧機、稻谷烘干機等專業技術設備,省時省力又增產,店下農業種植也逐步從散戶向大戶集中。如今,店下鎮有農業合作社89個、家庭農場31個。
除了莊稼,福鼎白茶連續9年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白茶產區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位列中國茶業百強縣前五強。福鼎還榮獲“中國梔子名市” “中國壇紫菜之鄉”等稱號,讓資源稟賦變成財富,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
走進前岐鎮大蘭果場,滿山遍野彌漫著沁人心脾的陣陣柚子花香,郁郁蔥蔥的柚子林,隨著清風拂過,涌起一層層“碧浪”,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前來拍照,定格鳥語花香的美麗瞬間。
走進林間,可見一些枝繁葉茂的老樹上掛著樹齡牌,正隨風飄蕩,最早的樹齡可追溯到1921年。四季柚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柚子樹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搖錢果”。1995年,前岐鎮照瀾村村民莊其和承包了大蘭果場120余畝的柚子林。據他介紹,柚子林原屬于國有企業,僅種植四季柚。后來他哥哥買下了周邊的土地,用來種植桔子、楊梅、水蜜桃等多種特色水果,實現集中種植、基地化建設。六月摘楊梅,七八月摘水蜜桃,九月桔子紅了,游客不斷。
竹筏漂流、玻璃棧道、CS野戰……“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依托旅游帶動200多戶群眾參與農家樂、農家超市等旅游經營,村民們種養的茶、果、蔬、魚、禽等生態特色產品實現就地銷售,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家庭有150多戶。2018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5萬人,村民人均純收入18305元,其中,旅游產業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村財收入突破100萬元。。
小白鷺沙灘度假、杜家峽谷休閑運動等生態旅游村,翠郊古民居、瀲城古堡等傳統文化村,赤溪、雙華、瑞云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游人如織。花果經濟、休閑觀光、攝影寫生、尋根探史蓬勃興起。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已成為城里人青睞的游玩目的地。據統計,全市各類鄉村游每年可吸引游客137萬人。
□ 蔡雪玲 王婷婷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鼎:海上養殖綜合整治 海域環境持續改善2019-07-03
- 福鼎:漁排整治成果可見 海上田園可期2019-07-03
- 福鼎出臺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問責辦法2019-07-03
- 好白茶是“斗”出來的,福鼎點頭舉辦第二屆民間斗茶賽2019-07-02
- 古田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公示名單2019-07-01
- 面積連續4年增加 大豆振興計劃開局良好2019-07-01
- 農業農村部:我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基本保持穩定2019-06-26
- 農業農村部:堅決打好草地貪夜蛾防控攻堅戰 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2019-06-26
- 農業農村部:5月份中國肉、蛋、水果價格漲幅大2019-06-24
- 福鼎首年將完成6000萬元消防機器人訂單生產2019-06-21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寧德五里亭派出所:戶籍周末“不打烊”加急辦2019-07-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