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黨希望小學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原下黨小學(資料圖片)
這些天,習總書記給壽寧下黨鄉親的回信,沸騰了壽寧下黨鄉,更激蕩了閩東大地……
6位寫信農民深情回憶,當年習近平“三進下黨”,訪貧問苦,現場辦公,幫助下黨鄉親解決難題,擺脫貧困。
下黨鄉的徒步調研,正是習近平所倡導實踐的“現場辦公下基層”的起點,也是后來形成“四下基層”工作制度的重要內容。
30年來,寧德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落實“四下基層”工作機制,打好脫貧攻堅戰:30年來,寧德累計脫貧77.43萬人,造福搬遷4.8萬人。全市貧困人口從2015年底的7.25萬人降至2019年初的193人,貧困發生率從3.176%降至0.01%。屏南縣、霞浦縣、古田縣、壽寧縣等4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摘帽。
合力攻堅
四級書記一起抓
寧德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為此,寧德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實施茅草房改造、連家船民上岸等扶貧工程;建立健全精準扶貧領導、一線幫扶、政策保障、財力投入、督查考評、執紀監督等強有力的工作機制。
四級書記一起抓。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寧德落實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和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形成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全市動員促攻堅。
對于偏僻的貧困鄉村,如何更好“掛起鉤”,幫扶到村到戶?寧德市推行“掛鉤幫扶日”制度。對點對戶安排包村領導和包戶干部,建立每雙月17日“掛鉤幫扶日”制度,積極開展“六個一”包村工程和“五個一”包戶工程。
全市34名廳級領導率先垂范,每人掛鉤1個貧困村和2戶貧困戶;安排859個市縣機關事業單位結對共建,帶動全市1.28萬名干部掛鉤2.27萬戶貧困戶。
掛鉤幫扶,給錢給物,不如給技術。柘榮縣林業局高工李曉艷直接掛鉤扶貧開發重點鄉——楮坪鄉的社坪村和彭家山村,掛鉤的貧困戶涵蓋洪坑、彭家山、仙嶺等三個村的11戶貧困戶。當李曉艷得知仙嶺村的貧困戶鄭樹和有養蜂經驗時,她立即找到老鄭,傳授養蜂技術,發放林下養蜂補助,鼓勵他擴大蜜蜂養殖規模至100箱。
同時,寧德率先成立市縣精準扶貧督導室。建立扶貧領域精準監督責任清單、精準監督1 X工作機制,做到“3個100%”,即對100%的鄉鎮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對100%的貧困戶開展入戶訪查、對發現的問題100%處理到位。
此外,市、縣兩級財政預算支出向脫貧攻堅傾斜,每年新增財力的80%用于精準扶貧;每年嚴格考核縣(市、區)黨委政府的脫貧攻堅成效……
產業扶貧
讓村民家門口致富
“脫貧攻堅,發展產業是根本之策,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寧德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寧德市實施“一戶一增收”行動,探索形成政策推動、龍頭帶動、能人引路、定制產品、幫帶分紅、旅游增收、電商扶貧、地標扶貧等8種產業扶貧模式,推動90%以上貧困戶都落實一項脫貧增收的穩定項目。
在古田縣,全縣70%的勞動力涉足食用菌產業,農戶的70%現金收入來自食用菌產業。鳳埔鄉福全村72名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資金入股等方式合作設立了福泉鑫食用菌合作社。“年終時,社員不僅可拿到分紅,還有工資薪金。”合作社負責人程泳春說。
發展產業,錢從哪兒來?屏南縣搭建起縣、鄉(鎮)、村三級普惠金融服務平臺,使得金融扶貧不出村。即建立一個小額信貸促進會、一支金融協理員隊伍、一批村級金融服務站點、一套貧困戶信貸信息檔案、一個金融服務信息互動網絡、一筆扶持資金。通過該平臺,貧困戶辦理5萬元以下貸款時,當天就可放款。
“村民貸款,大多用于種植菇類、蔬菜等,風險不大。如果一時沒法還款,還有過橋周轉基金幫助臨時渡過難關。”屏南縣扶貧辦主任胡小青說,目前,屏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受益貧困戶有980多人,累計發放貸款1.5億元。
寧德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資金池1.4億元,開展服務網點進鄉村、“背包銀行”壟上行等便民金融服務,創新推出“福澤卡”“精準扶貧授信卡”等。2016年以來,共為1.13萬戶貧困戶提供貸款支持6.3億元,貸款總量居全省首位。
脫貧攻堅
黨員能人齊發力
脫貧攻堅,必須培育一線核心力量。村主干便是鄉村脫貧致富的重要帶頭人。
正是葡萄收獲時節,周寧純池村淳興合作社葡萄園里,碩果累累。該合作社由周寧返鄉青年徐守臻回鄉創辦,從事生豬養殖,水果、藥材種植等。去年,徐守臻被推選為村主任,帶動村民68人加入合作社,葡萄種植擴大到近500畝。
這些年,寧德采取從經濟能人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鄉創業高校畢業生中“培”、在崗大學生村官中“推”、機關優秀干部中“派”等辦法,促進村主干中經濟能人占比提高到63%。2014年以來,先后選派兩批共645名黨員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1640名干部駐村蹲點,實現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
柘榮縣返鄉能人林龍生回到老家富溪鎮嶺后村后,投資150萬元創辦澤暉農業公司,采取“公司 支部農戶”模式,發展高優生態茶產業,帶動村里102戶約300人脫貧增收,人均年收入18814元。
在霞浦縣三沙鎮東山村,由黨員能人和青年致富能手發起成立的淳盛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社員166人致富,年生產紫菜系列產品500多噸,全年銷售收入達4419萬元。“我們村整合聯建村土地、資金、資產等資源,多方式增加中心村集體經濟收入,提升造血功能。”東山村黨支部書記鐘祖欽說。
從2014年起,寧德市兩級財政每年安排8000萬元用于村集體增強“造血”功能。2017年,省市縣在這一基礎上又新增1億多元,目前寧德市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提高到88.7%,收益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26%,均比2014年翻一番多。
聚力民生
讓百姓生活幸福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寧德市著力解決百姓急需的住房、醫療、教育等問題,千方百計解決貧困戶實際困難問題。
“以前,一家人擠在老房子,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屏南縣棠口鎮山棠村張賢文回憶往昔,感慨萬千。2015年,張賢文一家搬進鎮里的造福安居工程富祥新村,并在家樓下開起食雜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這些年,寧德市在城郊、中心集鎮、中心村等地劃出210個搬遷安置“儲備區”,分步建設,方便群眾就近安置。2016年以來共搬遷4.2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4萬人。
“我們夫妻倆的病差點拖垮這個家,還好有各級政府的幫扶,讓我們走出生活困境。”古田縣平湖鎮富達村村民蘭煉然說,自己患有高血壓病,妻子則患有甲狀腺病,家里經濟壓力非常大。
“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市里出臺健康扶貧補充保險政策,市縣兩級統籌2500萬元資金,提高貧困人口報銷比例。對貧困戶自付醫療費用超過3000元部分,不分‘目錄’內外進行分段累加補助。”寧德市醫保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對照這一政策,蘭煉然夫妻倆的就醫壓力減輕不少。
在教育方面,不讓一個貧困戶的孩子輟學。寧德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對于貧困家庭,市里實施從幼兒園直至大學畢業,全程實行2000元~5000元的差別化資助。僅2017至2018年,寧德市共發放各類助學金和補助6538.9萬元,惠及4.49萬人次;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3.5萬人次,發放貸款2.8億元,貸款量居全省首位。
“好政策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蘭煉然開始在鎮政府支持下種植芙蓉李,幸福生活正向他招手。
脫貧致富奔小康,閩東百姓一個也不能落下。如今,寧德正處于脫貧攻堅“交卷倒計時”之際,將全力推動全市“8 1”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責任編輯:黃仙妹
- 貫徹習近平回信精神:擺脫貧困的福建擔當2019-08-12
- 特寫:蓉中和下黨,發展路上心連心2019-08-11
- 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2019-08-06
- 建寧均口:“1+N”集智聚力助力脫貧攻堅2019-07-15
- 民政部:開展脫貧攻堅的全國性社會組織共686家2019-06-28
- 福建:脫貧攻堅,社會組織動起來2019-05-17
- 部分在閩全國人大代表赴寧德調研脫貧攻堅工作2019-05-13
- 寧德:挪窮窩有補助 斷窮根靠就業2019-05-10
- 福建省下發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9-05-08
- 去年福建社會組織投入扶貧資金超3.3億元 60多萬貧困人口受益2019-04-27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貫徹習近平回信精神:脫貧攻堅的寧德答卷2019-08-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