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寧德5月11日訊(本網記者 吳文偉)地處霞浦縣南部的下滸鎮,海岸線長達52公里,兼具內外海優勢,海洋資源尤為豐富。隨著近年來海上養殖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群眾從事海上生產相關工作,海上矛盾的防控與化解便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下滸派出所學習“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經驗,拉近與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所、難事不出鎮,以改革創新“驅動”,推動海上警務新模式,把各項舉措融入公安工作的點點滴滴。
下滸派出所。吳文偉 攝
成立服務聯動中心
讓流動人口變身“正規軍”
水產養殖,是靠海吃海的下滸鎮,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在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來自別省的外來務工人員。隨之而來的高頻率人口流動,對轄區內的人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更好開展流動人口網格化管理,使下滸人口管理進一步法治化、社會化、規范化,2020年7月7日,霞浦公安局下滸派出所聯合下滸鎮綜治辦、鎮司法所、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所、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寧德中心支公司等部門成立下滸鎮綜合聯動服務中心。
下滸鎮綜合聯動服務中心。下滸派出所 供圖
據悉,該服務中心涵蓋了綜治信訪、法律援助、勞動保障、糾紛調解、社會救助等多個關乎民生的辦事窗口,并嚴格遵循接待咨詢、集中受理、分類辦理、限時辦結的服務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據下滸派出所所長阮朝波介紹,在服務中心成立以后,一方面,下滸鎮的流動人口申報愈發完善,派出所按照“人來登記、人走注銷”原則,建立健全流動暫住人口申報、登記制度,并每月對其登記核實一次。自2020年以來,已登記外來務工人員1000多人,真正做到人來登記、人走注銷的動態管理。
另一方面,針對外來務工人員與雇主之間勞務糾紛的情況,司法所和勞動保障所共同擬定勞務雇傭合同,強化“凡雇必簽”用工合同制度,切實提高企業主、養殖戶與所雇流動人口員工的務工合同簽訂率,將勞動內容、務工工資由口頭約定變成書面協議,進一步加強勞資糾紛風險防范,保障勞資雙方的合法利益。
“綜合聯動服務中心的成立是‘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對打造流動人口網格管理新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阮朝波表示,希望通過完善外地流入人口申報機制,提高流動人口管理的長效性。
引入海上保險機制
為水產養殖安上“安全閥”
2020年1月,一名四川籍員工在漁排攪拌餌料時,因操作不當致使右手被機器碾壓,造成小拇指指節斷裂、右手無名指骨折。后因與老板就賠償方面協商不成,該名四川籍員工便召集多人阻擾漁排其他員工正常施工,嚴重影響復工復產。正是這樣一起矛盾糾紛,讓阮朝波開始思考是否能夠通過設立相應機制,規避此類安全事故所引發的糾紛。
經過多方對接協商,下滸派出所引入了“海上保險”機制,即組織轄區內的海產企業主、養殖大戶、海上漁民等,通過企業或個人出資的方式,以每年450元的費用購買海上安全責任險。“相較個人參保的種種不便,‘海上保險’的公安代辦模式具有保費低、賠償金額高、理賠周期短、手續簡單等優點。事故發生后,派出所也會協同勞動保障部門在第一時間介入,最大限度避免了因海上生產事故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可能。”阮朝波介紹道。
2020年10月, 雇員洪某在下滸鎮上沃村馬坑碼頭搬運黃魚餌料時不慎摔倒,造成右手骨折。下滸派出所民警協同保險公司第一時間介入,在收集好參保人有關材料后報送保險辦理理賠手續。這也是“海上保險”機制設立后的首例理賠案例。
雇主余某領到理賠金。下滸派出所供圖
“鎮政府和公安牽頭我們購買的這份‘海上保險’,對我們開展海上生產的雇主和雇工都是一件大好事。它就像一顆‘定心丸’一樣,今后再有發生海上作業事故,我們都有了主心骨,也不怕因為賠償問題產生分歧、引發矛盾了”,2021年1月,雇主余某領到理賠金時,對“海上保險”機制贊賞有加。
漁業生產是安全事故易發多發領域,長久以來存在著因事故賠償問題而產生分歧、引發矛盾的情況。作為社會綜合保險在海上的延伸與補充,“海上保險”機制的引入,對海上養殖戶、對下滸這樣一個水產養殖鎮而言,能夠借由保險轉移風險,讓養殖戶在遇到風險時“有所保、有所依、有所靠”,為農戶從事水產養殖安上了“安全閥”。
截止目前,下滸鎮已有800多戶養殖戶購買了海上安全生產責任險,保額達50多萬元,已有3人享受到了保險機制帶來的保障。“下一步,我們將加大保險機制的推廣力度,盡可能做到全覆蓋,并結合海上智慧漁排建設,做大做實海上警務新模式。”阮朝波說。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寧德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開展鱸魚苗增殖放流活2021-05-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