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近年來,屏南縣致力于古村落的發展與保護,在此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鄉村建設與城市建設的不同。
在鄉村建設中,多以立面改造、巷道改造、傳統民居修繕、改水改廁等項目為主,具有項目數量多、造價小、修建內容難以標準化的特點。若簡單將城市建設模式照搬到鄉村小型項目建設中,就容易出現項目建設前期準備時間長、工程間接費用占比大、村民參與度低等問題。
如何破解這些問題,在開展鄉村項目建設的同時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屏南縣堅持古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并舉,在龍潭村文創片區探索實施以使用本地人力、物力為特征的傳統“雇工購料法”。
“雇工購料法簡稱工料法,其中‘工’指人工,其費用由聘請工匠費用和村級管理人員誤工補貼構成;‘料’是由村級組織自行采購的合法原材料,其價格是含稅價。”熙嶺鄉黨委書記張宜世介紹,這是一套具有“修復性營造、保護性開發、加速要素流動、多方參與共贏”等特征的鄉村項目建設管理新模式。
在工料法實施過程中,村級項目招采、管理權限均下放至村委會。村委會免去前期流程及中間成本,經村民大會審議、立項,報鄉政府審批后,直接雇用本地工匠、村民,采購本地材料施工。
在用工、用料方面,本地工價、材料價格透明,項目建設過程中,相當于成立一個小型“項目部”,每天對進料進行管控、對用料進行結算,同時對用工進行監管,全程高效、靈活。
同時,通過村務監督小組審核、陽光村務平臺公布、村賬鄉管、“三簽字一審批一審核”四大機制健全監督體系。
簡化流程,把工作重心放在建設上,實現項目高效推進,是工料法實施的重要目的。“如果按照城市項目建設模式,需要設計1個月、預算15天、財審15天、招標1個月左右,而工料法能夠為那些按規定需要招投標的微小項目節約至少3個月的前期工作時間。”張宜世說,2017年以來,熙嶺鄉采用工料法建成或在建10萬元以上村級項目79個,節約前期工作時間200個月以上,有效縮短了建設工期。
熙嶺鄉墘頭村村民謝桂董是工料法的受益者。早些年,擁有一身好手藝的他苦于本地無工可干,只能外出務工,一年到頭也賺不上幾個錢。自從實施工料法后,謝桂董回到家鄉,先在龍潭村做木工,工程結束后參與墘頭村古屋修復項目。“如今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一天的工錢有300多元,不僅增加了家庭收入,還能照顧88歲的老母親,比在外務工輕松許多。”謝桂董說。
據統計,2017年至今,龍潭村外出村民返鄉達400多人,采用工料法共發放人工費1769萬元,參與投工投勞的村民、工匠多達200多人,他們通過參與項目建設人均年增收3萬元。
本報記者 朱子微 通訊員 甘葉斌
責任編輯:趙睿
- 屏南:發力電商 山貨插上“云翅膀”2021-11-15
- 屏南:在福建首次試點推動“新村民”參與基層治理2021-11-09
- 屏南縣加快推進花卉苗木與文旅康養等深度融合 激發產業活力2021-10-09
- 屏南壽山:快遞進村 生活換代2021-08-09
- 屏南縣“司法+保險”保護古廊橋2021-08-06
- 屏南:“時間銀行”讓志愿服務雙向流動2021-07-16
- 設立“古屋貸” 屏南盤活古村古屋2021-06-15
- 屏南:“到此一游”變成“到此落戶”2021-06-02
- 屏南:把臺賬做實 把服務做細2021-06-01
- 屏南:傳承技藝能致富 古法+新藝釀酒奔小康2021-05-13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寧德: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2021-12-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