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教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初春的暖陽下,瑯瑯書聲又在德成學校響起。這所學校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鼎市管陽鎮西昆村,校園內處處可見國學元素:操場中央的孔子塑像莊嚴而肅穆,師生經過對其鞠躬行禮,教學樓墻面上寫著孔子的《禮運大同篇》,師生見面也會相互鞠躬。
校長張騰萬告訴記者,學校積極開設經典詩詞誦讀、書法、國畫、太極、禮儀、茶藝、武術、圍棋和象棋等傳統文化課程,讓國學成為師生們學習和生活的樂趣源泉,最終轉化為優良品德和性格。
沉浸式研習國學
西昆村有800多人是孔氏后裔,有“江南孔裔第一村”的美名。據《孔氏家譜》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榮、孔尚志兄弟遷居西昆村,此后子孫在此繁衍生息,建孔廟、辦學堂,仁義親尊、溫良恭儉之風傳承至今。
作為獲教育部門審批的全日制初等教育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德成學校已經走過14個年頭。從一間“私塾”開始,張騰萬“孝親尊師”的教育理念逐漸獲得村民的認可,如今學校不僅有了教學樓、操場、宿舍,還有食堂和菜地。在做好義務教育教學的同時,學校著重培養孩子的品德和情操。
“我們以日常沉浸式教學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和傳承國學文化。”張騰萬說,學校不急于將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是先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教導,每個孩子的認知、行為都會產生明顯的變化,這正沿襲了古人注重的“童蒙養正”。
在德成學校,學生和老師都要學習國學。每天早上,由張騰萬領學,老師們聚在辦公室集中學習《論語》《禮記·學記》《大學》《中庸》《孟子》等,學生則在各自的教室里先自學20分鐘,再由帶班老師教學20分鐘。早餐時間,師生們會在飯前吟誦《感恩詞》。吟誦完畢,大家再有序打飯、夾菜,遵循“食不言”的傳統默默吃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18年來到學校、現為教務主任的謝瀟羽說,“大家共修共學,將國學經典落實到學習和生活實處,感覺很美妙。”學校里因國學經典而結緣的教師還有不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致力于讓傳統文化在鄉村教育中生根發芽。
身體力行促傳承
在德成學校,有一間由福建省勞動模范鄧昌朝開設的“勞模工作室”。這位助困助學模范多年來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為契機,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開展獻愛心等公益活動,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也成為學校師生學習的對象。
自2015年成為德成學校的志愿者后,鄧昌朝隔三岔五就會來一趟,有時是送舊報紙給學生們練字,有時是幫學校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勿以善小而不為”,在這里,孩子們親切稱他為“鄧爺爺”。在榜樣人物身體力行的示范引領下,學校的國學教育進一步提升質量,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長大后反饋和回報社會”的理念,功課上比學趕超,生活中互相幫助。
“感謝老師們的付出,為孩子們未來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西昆村村民孔牡丹說,她的三個孩子都在德成學校上學,這里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性格,家長們在接送孩子以及參加親子互學等活動中也能學到不少東西,受到國學的熏陶,村里鄰里關系也都比較和睦。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我們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熱情,使人人都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對象,讓國學文化真正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中。”張騰萬說,“希望從這里走出去的人都能有積善成德的精神,將傳統國學中的精華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王婷婷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福鼎規范資源管理等“十法”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022-02-24
- “福鼎梔子花”成功注冊 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2-02-07
- 福鼎持續打響“寧德服務”品牌 讓企業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2022-01-14
- 福鼎白茶:打好“生態牌”,擦亮“金字牌”2022-01-06
- 福鼎:高山試種“芋”見先機2022-01-04
- 福鼎市文化藝術中心正式投用2021-12-23
- 寧德時代全球布局最大單體項目在福鼎投產2021-12-22
- 福鼎:辦好“開門一件事”2021-12-09
-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守好綠水青山 做大金山銀山2021-11-28
- 福鼎龍安西澳村:黨建賦能點燃鄉村振興“紅色引擎”2021-11-25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大批越冬遷徙候鳥“做客”寧德市東湖濕地公園2022-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