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熙嶺鄉龍潭村 甘葉斌 攝
游客在龍潭村的民宿拍照。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東南網5月8日報道 (福建日報記者 鄭昭 鄭雨萱 蘇依婕)一場大雨過后,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愈發清麗脫俗,溪水潺潺縱貫村落,一石一樹都在這里詩意棲居。民宿、咖啡館、音樂廳、美術館……一棟棟依山傍水的古屋帶著噴薄而出的生命力,令古村愈加迷人。
龍潭,是屏南以文創“復活”古村的一處縮影。
從曾經的省定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到榮膺“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示范縣”稱號,近年來,屏南用藝術喚醒鄉土,以文創激活鄉村。天南海北的人相聚在此,找尋久違的鄉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屏南如何靠文創成功“出圈”?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這樣的奇跡能否被復制和續寫?
近日,記者走進屏南鄉村,探尋古村“復活”背后的屏南故事。
覺醒:“必須守好這些寶貝”
處于鷲峰山脈褶皺里的屏南,群峰聳峙,山谷盆地縱橫交錯。大山,曾是世世代代屏南人無法逾越的層巒疊嶂。
也因為大山的阻隔,在現代化進程中,屏南幸運地保存下一批古韻綿長、景觀獨特的原始古村落。
“雖然底子弱,但對傳統村落有意識的保護,是屏南在鄉村振興中的后發優勢。”屏南縣委書記黨帥說。
“屏南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搶救和保護意識覺醒得比較早。”曾任《鴛鴦溪鄉訊報》主編的陸則起認為,這種保護意識在過去的20多年間一直得以堅定貫徹。
陸則起和記者分享了發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兩個故事——
曾有鄉鎮為修公路橋而拆掉兩座木拱廊橋,沒想到拆下的廊橋構件卻被外地人“當寶一樣”收回去異地重建。
作為著名的民間戲曲之鄉,屏南一度將傳統劇本按照現代文學的形式進行改編。可這么一改,韻味沒了,戲班也唱不了了。
這兩件事對當地的干部觸動很大,大家意識到:“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是寶貝,必須守護好。”
2001年,屏南成立了地方戲研究辦公室,專門從事戲曲文化普查工作。這比全國啟動非遺名錄體系建設工作早了四年,也是全省最早開始探索傳統文化保護的縣市之一。
“屏南迫切需要一次文化大摸底。”作為該辦公室最早的成員之一,陸則起回憶說,普查花了三年時間,大家對全縣傳統文化形態和遺產面臨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刻不容緩!”隨著認識不斷深入,這個共識在干部們心里生根發芽。為此,屏南開始收集整理各類傳統文化資料。
在全國啟動非遺申報工作的第一年,屏南就提交了四平戲的材料,并順利入選國家非遺保護名錄。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作為“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的屏南名聲大噪。
無論是戲曲文化還是木拱廊橋技藝,都是數百年來傳統村落生產生活保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很快,作為文化“載體”的屏南傳統村落保護被提上了議程。
屏南縣先是成立了古村落文化協會。兩年之后,抓住“中國傳統村落”申報契機,又成立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
有機構、有人員,按照這個發展方向,似乎屏南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是一帆風順的事了。然而現實卻沒那么簡單。
時任屏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張崢嶸是個攝影愛好者,常常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前往屏南古村落采風。夯土老墻,粗糲黑瓦,層層青石階,一川水田,古木參天……一次拍攝中,張崢嶸被屏南屏城鄉廈地村800多年歷史的質樸古韻震撼了。
當時,農村正在進行宅基地復墾,張崢嶸擔心這樣的風貌忽然哪一天就不見了:“一旦沒了,再多的錢都換不回來。”他開始著手給廈地村申報中國傳統村落。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11月,廈地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張崢嶸松了一口氣。有了這塊“金字招牌”,村子能保下來了。
可是,城市化的滾滾洪流裹挾著大山里的人遠走他鄉,燙金招牌也留不住人。屏南甘棠鄉漈下村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三塊國家級招牌,卻擺脫不了閉塞、落后的困頓。“我們去采風,中午想在村里吃碗拌面都吃不上。”張崢嶸對古村日漸凋敝深感痛心。
掛牌保護,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補助資金,卻也是杯水車薪,傳統村落的保護依然舉步維艱。屏南干部們明白,光有一顆熱心是不夠的,只有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才有出路。
古村缺乏自然景觀資源,靠什么吸引人氣?屏南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路徑,傳統村落保護陷入瓶頸。
破題:“那就試一試”
一個名叫林正碌的藝術家出現,打破了僵局。
2015年初的一天,林正碌來到屏南縣委宣傳部,直接找到從未謀面的張崢嶸,一開口就提出要在漈下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從免費教農民畫油畫開始,慢慢復興古村。
“免費”“農民”“畫油畫”幾個詞連在一起,在當時無異于天方夜譚。張崢嶸猶豫片刻說:“那就試一試。”
對張崢嶸來說,林正碌的出現,是個“意外”;對林正碌來說,張崢嶸愿意試試,也是個“意外”。
時隔多年,當被問及為何選擇屏南作為鄉村造夢首發地時,林正碌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屏南給了我嘗試的機會。”來屏南之前,他已經跑了全國20多個偏遠鄉村,在屏南,他第一次得到“試一試”的答復。
“只要方向對,農民沒損失,我們就愿意試。”張崢嶸坦言,當時屏南找不到鄉村發展的突破口,有人真心想為村里做點事,他愿意奮力一搏。
然而,這是一項沒有經驗可借鑒的創新工作,縣里各方面不無爭議。
曾任屏南縣政協主席的周芬芳是一位傳統文化守護者。林正碌帶來的思路,讓她在傳統村落保護的困局中,看到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面對爭議,周芬芳敢做敢講,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反映給縣里主要領導:“政府要有責任擔當,把漈下村作為一個典型案例,為文創產業提供支持,然后一個個村落逐步開展。”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力排眾議,決定給足林正碌探索的自主權。
2015年,“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油畫教學項目在漈下村落地。林正碌帶領團隊為村民免費提供油畫教學,鼓勵農民釋放天性、大膽創作。村民的畫作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得到無數贊賞,有的還被人購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前來體驗油畫創作、感受鄉村古韻。原本寂寥的鄉村,陡然人氣倍增。
此后,屏南相繼成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和項目指揮部,由縣主要領導親自掛帥。
頂層設計有了,還需要基層實踐來支撐。讓理念落地,離不開有情懷有擔當的干部在其間穿針引線。
陳孝鎮就是這樣一位“中間人”。擔任過兩屆龍潭村黨支部書記的他,曾因古村沒落,不得不舉家外出謀生。2017年,龍潭開始實施文創計劃,很快便初具規模,這讓陳孝鎮重新看到鄉村的希望。
“這是龍潭振興千載難逢的機會。”2019年,陳孝鎮返鄉競選成為龍潭村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決心帶領村民重建美好家園。憑借文創產業興盛,龍潭村年均吸引游客達3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從0元增加到去年的65萬元。
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家恩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實踐打破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邊界,不僅為村民提供致富新渠道,也重塑他們的自我價值,激發參與家鄉建設的主動性。
如今,廈地村內,南京先鋒書店錢小華團隊將書店搬進傳統古屋、開在水田中央;前汾溪畔,中國美院畢業生毛華磊等人扎根鄉野,持續播撒美育種子……一批文創產業基地入駐屏南鄉村,鄉土價值被重新發現,鄉村生活被重新塑造。
探索:“用改革精神破解困難”
從隱居山間的“空心村”到文創“網紅村”,龍潭村的黃墻黛瓦里,藏著屏南因地制宜改革創新、以文創激活古村的“密碼”。
“村子里20年沒動過一塊木頭,逢年過節殺頭豬,本村加上周邊村子都賣不動。”談及往事,陳孝鎮仍不禁搖頭。彼時的龍潭,全村僅余百人留守,荒草叢生,古屋破敗不堪。
古村要“復活”,當務之急是要修繕古屋。農村房屋共有人多、產權復雜,僅靠個人流轉,容易出現哄抬租金、權益糾紛等無序現象。
探索,從流轉古屋開始。理順村集體與村民的經濟關系是關鍵一環。
龍潭村委會成了收儲和租賃的中介。先由村委會從村民手中流轉古屋,再由承租方向村委會租用。出租方、承租方不直接發生關系,避免產生糾紛。
龍潭還摸索出一套方案:古屋認租15年,租金每年每平方米3元,承租方修繕古屋,到期后出租方收回。村民手握產權,不掏錢還能收租金,承租方門檻低、壓力小,這一“雙贏”的模式被迅速推廣。
在此基礎上,龍潭所在的熙嶺鄉成立鄉平臺公司,對古屋進行統一修繕管理,再低價出租。兩種模式靈活互補,古屋新生邁出關鍵一步。
很快,龍潭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鄉村造夢人。來自江西吉安的胡文亮,正是龍潭首批新村民之一,初來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認租的古屋已經腐朽倒塌,只剩下裸露的石頭地基”。
長久以來,傳統村落古建筑的“保”與“用”是橫亙在鄉村發展中的一道坎。怎么修?修成什么樣才能最大程度還原鄉村面貌?
“要想修舊如故,必須統一規劃設計,采用原生態、低碳環保的傳統技藝。”陳孝鎮說。
但按照以往的項目建設模式,工作流程多、耗時長、費用高、資金使用效率低,對古屋修復來說,是個“絆腳石”。
大膽創新的“工料法”應運而生: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當地古建筑修繕隊伍投工投勞,并組建村級監察“三員”對工程項目進行全程監督。
環環相扣的機制,最大程度簡化流程,節省時間和資金,也讓屏南幾近失傳的傳統建筑技藝再度振興。
按照“一屋一特色”理念,保留古屋夯土墻、黛瓦木構的傳統外觀,屋內則按照現代化需求加以改造,使鄉村成為既不失鄉愁古韻,又能承載新生活和創業方式的優質空間。目前,全縣已累計完成古屋修繕300多棟。
2020年7月,胡文亮和妻子曾婉珍精心打造的“檀舍”空間正式營業,集民宿、酒吧、私房菜于一體,還不定期開展繪畫、手作和研學活動。夫妻倆通過網絡記錄鄉村生活、展示鄉野之美,直播間在線人數、視頻點擊量持續攀升。
“互聯網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數字時代,空間阻隔和城鄉差距不再成為鄉村文創發展的障礙,也讓胡文亮對未來的鄉村生活充滿期待。
人來了,村活了。如何把人留住,成為鄉村發展的新挑戰。
“鄉村要振興,就要讓更多的人回到鄉村,有人才有產業,有人才能創造產業。”陳孝鎮說。
留下來!屏南在全省率先為新村民頒發居住證,復辦鄉村小學、擴建鄉村診所,下沉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解決新村民的后顧之憂。
用起來!屏南整合四個文創村,成立片區聯合黨委,新村民也成為黨委委員。在村級換屆中,選舉產生新村民代表,新村民當選村委會副主任,推動新村民參與基層治理。
鄉村的變化,同樣喚回了在外打拼的老村民。老村民潘蘭英兩年前回到龍潭開了一家名為“油畫家”的小吃店。“不走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如今,龍潭村常住人口已突破千人,各種業態日益興旺。“屏南鄉村文創的核心是用改革精神破解困難,體制機制在實踐中也日趨完善。”黨帥表示。
過去的屏南,又貧又難;如今的屏南,大有名堂。
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相輝映下,生機勃勃的屏南古村里有回得去的故鄉,也有留得住的鄉愁。
記者手記
他們都是點亮鄉村的人
福建日報記者 鄭昭 鄭雨萱 蘇依婕
在龍潭村的47樹美術館,我們見到了林正碌。窗外的古屋和杉樹組成一幅大自然油畫,一杯咖啡,一包煙,林正碌打開了話匣子。談到古村未來的規劃,他的眼中閃耀著一種光芒。
這樣的光芒,在此行所有采訪對象的眼里都能看到。這是一種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光芒,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光芒。正是他們眼中的光,點亮了屏南古村落。
他們是一群有夢想的人。像林正碌、胡文亮一樣的藝術家和新村民,他們從城市來到鄉村,把創意融入鄉村,也努力讓更多人參與到鄉村發展中來,共同探索鄉村新面貌。
他們是一群有擔當的人。像周芬芳、張崢嶸一樣的屏南干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有著不滅的熱情和堅定的信仰。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勇于擔當,讓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
他們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像陳孝鎮一樣的當地人,離家多年,鄉愁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愫。只要家鄉需要,他們義不容辭,憑借自己的力量,帶領村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當這樣的一群人因為同一個目標走在一起,注定會匯聚起強大的力量,激活沉睡在鄉間的“寶藏”。也正是有了這些點亮鄉村的人,悠長歲月的古村也孕育著機遇和希望。
責任編輯:趙睿
- 臺灣教師攜學生參加玉林漫展 臺灣文創漫畫成亮點2023-05-06
- 屏南法院:“司法夜調”點亮便民“燈”2023-04-03
- 第七屆“匠心意蘊”閩臺文創周在福州啟幕2023-03-03
- 屏南縣:品牌助力,高山蔬菜四季常青2023-03-01
- 福建屏南萬畝李花盛開 助推鄉村振興2023-02-23
- 文化進萬家創意煥新年 福建文創趕大集活動舉辦2023-02-06
- 用文創促振興!兩岸鄉村文創藝術分享會在寧海舉行2022-11-12
- 2022年“月亮城杯”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正式啟動2022-09-05
- 中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失火 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08-08
- 全國首個“云村民”計劃在屏南啟航2022-05-26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百位名廚閩東切磋大黃魚廚藝2023-05-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