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到山中找尋古銀礦洞遺址。
“進一趟山,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收獲,但就是想來找找看。這一處就是前幾年發現的礦洞。”炎炎夏日,剛獲評福建省第二屆“最美文物守護人”的寧德市周寧縣上洋村張氏理事會會長張曉輝,又一次來到位于周寧縣浦源鎮官司村圍城底自然村附近的山林間,這里藏有多處古銀礦洞遺址,因掩映在綠樹叢中,難覓蹤跡。
張曉輝是這里的“常客”,每次來到山中找尋古銀礦洞遺址,他都會在礦洞前佇立一陣,看著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給自己鼓鼓勁,畢竟每一趟上山,都充滿未知。
今年53歲的張曉輝,現為浦源鎮上洋村張氏理事會會長。他小時候常聽村里的長輩提起先祖的煉銀故事,耳濡目染,對古銀礦洞遺址甚是癡迷。
沒有良好的勘探技術和現代化冶煉設備,先祖用什么煉銀?在周寧,到底有多少個古銀礦洞遺址?為了解開謎團,2010年起,張曉輝踏上漫長的尋找古礦洞、古代煉銀設備之路。
“周寧古銀礦遺址多分布于山澗兩側,自然景色優美,礦洞內部結構千姿百態,有橫坑、豎洞及因開采礦山形成的形態各異的遺跡。”張曉輝尋找的重點是圍城底自然村,此地由來是明嘉靖年間的一紙朝廷批文,將界內的產銀富礦區特批給張曉輝的祖先張彭八,由他圍城開采,這一盛況持續20多年,并成就了一代“銀王”。
回憶起第一次尋礦洞經歷,張曉輝依舊十分感慨。當時,他自費請了向導,一路上穿越雜草和茂密的樹林,硬生生踩出一條山路。好不容易找到了礦洞,可洞內只能彎下身子匍匐前行,摸索許久,午夜才返家。
“那一趟收獲滿滿,找到了5個古銀礦洞遺址。”張曉輝驕傲地說。
從那以后,他每年至少進山4趟,遇到石磨、礦石樣品等有關物件時,他便和同行人一同背下山。“最重的一塊石磨有100多斤,我們花了一天時間才運下山。這些物件都收藏在我家里,等博物館建起來,再把它們放過去。”張曉輝說。
2013年至今,張曉輝先后到李墩鎮芹溪村、浦源鎮紫云村等地探尋,共找到大大小小古礦洞200多處,收集到大小石磨10多個、礦石30多塊、煉銀工具若干把……周寧古銀礦洞遺址的神秘大幕,在張曉輝手中徐徐展開。
除了進山尋找古礦洞遺址,張曉輝還承擔起保護張彭八故居的重任。“這可不比上山探洞簡單。”張曉輝由衷感嘆。
在周寧境內,明代遺存至今的木構古民居寥寥無幾,而張彭八故居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專家稱其為中國古銀礦業主唯一保留完整的地面建筑物,文物價值十分珍貴。
“故居保護是一件費心的事。有的村民為了方便通行和美觀,想將故居地面進行硬化,破壞文物原貌,影響文物歷史價值。”為了確保張彭八故居原貌,做好核心區住戶的搬遷和舊宅地處理,張曉輝一家一戶上門做思想工作,整合全村力量,廣泛開展宣傳,并籌資50多萬元,用于故居前期保護。
為了保護故居,張曉輝時常四處奔走,但他從來不叫苦,“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在我們手上流失,應該最大限度呈現它的價值,讓它活起來”。
張曉輝還致力于還原當地的古代巡檢司遺址。他自掏腰包,親自動手,清理修復了巡檢司的石砌墻體、古道、古井、護坡等。同時,在顯著位置設立文物保護標識,在重點部位進行圍擋,安排巡護人員定期巡查。
“張彭八故居、古銀礦洞、煉銀文物、巡檢司遺址等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和生活風貌,展現著時代的特征,是祖先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張曉輝說。
張曉輝總是不厭其煩地宣傳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價值和意義。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村民一發現文物線索便會及時報告,采取相應保護措施,讓更多文物得到了保存。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修繕張彭八故居,建設博物館,讓文物有個溫馨的‘家’。守護文物,責任重大,我會更加努力,用心、用情守護好文物,守護好這一份歷史印記。”張曉輝說。(本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劉志瑋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周寧縣:破解農村公路改造瓶頸 “四好公路”帶旺百業發展2023-07-10
- 周寧: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返鄉創業雁歸來2023-07-03
- 2023年南方(周寧)高山馬鈴薯大會開幕2023-05-29
- 周寧縣:推進馬鈴薯產業提檔升級 “小土豆”長成“金蛋蛋”2023-05-26
- 周寧縣“組團式”幫扶 扶出發展大潛能2023-04-21
- 周寧探索創新“碳匯+”等生態價值轉化路徑2023-04-10
- 省長趙龍在寧德周寧、柘榮調研2023-03-29
- 周寧:把自然稟賦劣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2023-03-28
- 周寧:敬老攝影百村行 為山村老人定格“最美笑容”2023-03-22
- 全省首單由縣級財政買單的“惠農寶”保單落地周寧2023-03-04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黨報記者八閩調研行 | 走進畬鄉,看鄉村振興2023-07-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