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疊嶂,空谷幽深,在周寧縣西南部圣銀峰山麓,隱藏著一處千年古銀礦遺址——寶豐銀礦。
位于圣銀峰腳下的李墩鎮芹溪村與古銀礦共生共榮,曾是礦工和商販的聚居地,有著“中國古銀礦第一村”稱號。2019年10月,寶豐銀礦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被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列為省級礦山公園。
近年來,芹溪村通過遺址保護、文旅開發,探索綠色發展的新模式,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努力推動古銀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發展。
礦山“療傷”
走進寶豐銀礦遺址礦洞,當年礦工火燒巖石取礦留下的痕跡及采礦后留下的銀窩還清晰可見。
“井下三千采礦工、井上一萬過路客”,鼎盛時期,該銀場白銀年產量最高可達44萬兩,高居當時各銀場之首。
寶豐銀場礦產區分布于海拔1499米的圣銀樓山脈,南起李墩鎮芹溪村,北至浦源鎮西家瀨村。20世紀90年代,該礦區依然存在小規模采礦。
“礦渣和礦石隨意堆放在山上,經過雨水沖刷,造成水源和土壤污染。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村內溪中不見魚,土地上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芹溪村老支書魏忠寶說。
2015年,為守護綠水青山,在寶豐銀場礦脈未竭、鉛鋅銀礦采礦權到期后,周寧縣決定不再繼續開采,進行礦山修復治理。
為解決因采礦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周寧縣通過清理礦渣、廢石,種樹復綠等,從源頭管控水源。同時,在水源地加入堿片,對酸性水質進行中和;在山頂建設水質監測站,修建蓄水池,引入礦山排出的地表水,每日對礦山排出的地表水水質進行檢測。
水質得到改善,受污染的土壤如何治理?
去年秋天,芹溪村村口30畝菊花競相開放,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之前這塊地因為受到污染,基本種啥啥不活。”魏忠寶說,2016年,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村“兩委”通過流轉受污染土地,種植麥草、向日葵等農作物,調節土壤。經過幾年調節,該區域土壤酸性得到一定改善。去年,芹溪村在這塊地上種植菊花,在調節土壤的同時,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以“古”興“業”
礦山生態修復成效凸顯,芹溪村發展迎來新生。
在周寧古銀礦遺址陳列展內,游客順著銀礦發展脈絡,或專注瀏覽文獻資料,或駐足觀賞展品,感受深厚的古銀礦文化。
為傳承和發揚古銀礦文化,芹溪村將遺址保護和文旅開發有機結合,投資200多萬元,修繕寶豐公館遺址,建設周寧古銀礦遺址陳列展,對周寧古銀礦文化進行“活態”展示。
開館以來,慕名前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在這里,銀礦的開采、冶煉等生產過程一目了然,我們可以詳細了解周寧銀礦歷史,還能通過視頻、游戲體驗采礦過程,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游客李娟說。
據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就多次組織地質隊到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進行調查。此后,周寧縣通過調查、申報、保護等措施,對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使沉睡的古銀礦得以與世人相見。
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遺跡保存得十分完整,分布范圍達12.68平方公里。目前,已發現冶煉遺址及礦工的生活區遺跡40多處,探知礦洞數量345個,其中206個位于芹溪村。
芹溪村依托獨特的古銀礦資源,堅持“生態修復+文旅融合”,將文化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文旅發展勝勢,以“古”興“業”,引入文旅產業,打通“兩山”轉換通道。親子游樂、古村探秘、農事體驗、金線蓮戶外種植、黑兔養殖……一個個生態休閑、戶外拓展等新業態、新產業,在千年礦山腳下日漸興起,成為推動芹溪村旅游發展的新引擎。2022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
“2023年,我們還制定了綠化計劃,對村口、萌寵樂園、廣場等地進行綠化美化,不斷提升村莊顏值。”省委政法委派駐芹溪村第一書記陳建福介紹,接下來,芹溪村將繼續推進寶豐銀礦遺址保護,依托古銀礦資源稟賦,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白銀古道提升、“兩山”理論實踐教育研學基地建設,將生態環境修復和文旅開發相結合,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本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魏知秋)
責任編輯:趙睿
- 周寧純池鎮大力發展高山晚熟葡萄 “串”起億元大產業2024-01-05
- 周寧“土特產”,抱團打造金招牌2023-12-22
- 周寧縣:一線找門路 強村好致富2023-11-27
- 福建周寧:高山“涼氣候”催生花卉“熱產業”2023-11-23
- 周寧:科學輪作套種“探”出致富新路2023-10-31
- 周寧:理論武裝既“入耳”又“入心”2023-10-20
- 周寧縣:增加園區“含綠量” 提升產業“含金量”2023-09-05
- 周寧:火龍果喜獲豐收 游客采摘歡樂多2023-08-24
- 聞令出擊 擂鼓再戰 周寧公安夏夜巡查宣防進行時2023-08-16
- 周寧禮門鄉:山鄉留住客 美景變財富2023-07-14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南開大學與古田縣共建“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2024-01-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