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孩子大多隨著父母進城漂泊,曾經“人丁興旺”的百年老校,現在僅剩下三名學生
突然下起雨,余龍虞趕緊將國旗收起來
雖然學生少,但是課程不能減少,上體育課前余龍虞給孩子們準備器材
一陣冬雨后,地面比較濕滑,余龍虞護送放學的孩子們回家
感動福建微信公眾號
海峽都市報記者 侯希辰/文 肖春道/圖
感動理由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孩童們清脆的讀書聲,穿過操場上的重重濃霧。一所在云端上的學校,3名學生,成了56歲的余龍虞割舍不下的牽掛。8年前,余龍虞離開條件較好的中心校,來到南平延平區茫蕩寶珠小學,成為唯一的老師。為了多留下一些學生,余龍虞是廚師,是保姆,是“爸爸”。
人們說,守在深山單人校,他是孤獨的。然而,這位有38年教齡的老教師心里,有著自己的小幸福。他說愛著他的孩子們,更想讓這所百年學校恢復昔日的榮光,“有一面國旗、一個學生、一間教室,我就能堅持下來。”在福建山區,有成千上萬名鄉村教師和余龍虞一樣,為了孩子,堅守三尺講臺。
百年老校里 守著三個娃
南平延平區茫蕩鎮寶珠村,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山深處,是茫蕩山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空蕩蕩的寶珠小學里,一座有幾十年歷史的教學樓,泥土的小操場,水泥地面的教室里,放著兩張用了許久的木課桌,顯得簡陋、冷清。一個一年級學生坐后排,兩個學前班學生坐前排,當孩子們的讀書聲一起,校園瞬間有了生機。“云,我們經常看到的白云。”余龍虞教完小學一年級的組詞,又給學前班教拼音。
“寶珠小學,原來熱鬧得很。”余龍虞說,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成立了,是南平最早的4所完小之一,以前村里人都以寶珠小學為榮,“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學校有200多名學生,20多位老師。”
1977年,余龍虞高中畢業后回到茫蕩山,成為一名民辦教師。筠竹、北山、思畬、謝地……余龍虞去過茫蕩山區十來所學校,“哪里需要人,我就去哪里”。教學認真的他有了名氣,進修成為公辦教師,結婚生子,在鎮上安了家,又調到茫蕩中心小學,生活條件改善許多。
走一個學生 心被挖去一塊
2007年春節,村民們找到回來過節的余龍虞,那時寶珠小學已經停辦一年了,“村里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把孩子帶到城里讀書,學校生源不足,加上條件艱苦,老師也都走了。”
村民們訴苦,留下來的孩子,只能到幾十公里外的學校讀書,家里又大多是老人,接送非常困難,“余老師你回來教書吧”。余龍虞說,他知道回來意味著什么,“但想來想去,百來年的學校不能斷了”。提出申請后,2007年9月余龍虞復辦起寶珠小學。
“只有一個一年級學生,為了擴大生源,又增加了6個學前班的孩子。”余龍虞一個人,要給7個孩子上語文、數學、美術、體育,“一開始村里人不放心,會偷偷在教室外面看,后來就喊我是全能老師。”
“學前班孩子歲數小,有時還要給他們把屎把尿,陪孩子做游戲、系扣子、剪指甲、洗花臉……”余龍虞說,有的學生住得遠,午飯就跟著他吃,為了讓孩子吃好點,余龍虞還開荒種了點菜。“這些苦都不覺得什么,最難受的是孩子長大點,家長還是會把他們帶下山。”余龍虞數了數,2008年教了7個學生,2013年3個學生,2014年就只剩兩個學生了。
“每送走一個學生,心里像被挖去一塊,想有更多的孩子留下來,又希望他們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余龍虞空閑時常會下山,到孩子上學的地方打聽情況,“知道他們現在學習好,心里踏實了”。
辦好學校 才會有人來接班
傍晚,送完兩個學生回家,余龍虞和另外一名學前班的孩子,回到教學樓里的“家”。他睡的是小床,緊挨著孩子的大床。他在這頭備課,孩子在那頭寫作業,安靜得只能聽到窗外的山風呼嘯聲。
“想多招點學生,跑遍了附近偏遠的村子。”余龍虞想了很多辦法,給學生上國學課,帶孩子做公益,“孩子變懂事,家長看在眼里,就能把我們學校宣傳出去”。
夜深了,山村漆黑不見燈光。“一個人守著一個學校,怎么會不孤單?但老師職業就是這樣,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都要教下去。”余龍虞說著笑了。
再過幾年,余龍虞就要退休了,“特別著急,就想把寶珠小學做起來,這樣才會有老師愿意接我的班。”次日早上,余龍虞堅持站在校門前,送別我們。高山云霧繚繞,寶珠小學仿佛在云端上。余龍虞說,還有許多老師和他一樣,只要有一面國旗、一個學生、一間教室,他們就能守在講臺前。
責任編輯:鄭梅欽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建甌市吉陽鎮:全國最大的仙草基地 2016-10-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