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萍(中)在了解項目建設情況。
松溪位于武夷山東南麓,地處閩北浙南交界處。古時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里松蔭碧長溪”之美景,因此得名松溪。從三國時期的吳國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縣,距今已有1757年的歷史。松溪現有山林面積127.8萬畝,森林覆蓋率75.4%,綠化程度93.3%,水域面積10.1萬畝。全縣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素有“綠色金庫”“筍竹之鄉”的美稱。生態優勢,成為松溪的一個符號。
近年來,松溪縣秉持“生態立縣”的發展導向,突出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推動生態型經濟發展,努力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推動發展”轉變。該縣連續三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獲得國家生態縣、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等一批“國字招牌”。
3月8日上午8點15分,松溪縣委書記黃美萍帶著規劃建設和旅游、水利、國土、發改、環保等部門的負責人,前往“水美城市”建設項目現場,了解項目推進情況,并沿途檢查城市管理提升與整治不文明行為活動進展情況。
“水美城市”建設以松溪河為軸心,包括松溪河干流濱水景觀帶工程、文秀湖小流域治理工程、小武夷水利風景區工程等十幾項建設內容,總投資達15.7億元。
黃美萍一行首先來到閩江防洪四期工程河東段。這里既是松溪“水美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也是我省萬里生態水系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在圍擋里面,工人們正在忙碌,有的在釘模板,有的在綁鋼筋,有的在澆筑水泥。“這是城區防洪的重要部分,大家要盡心履職,嚴格施工,把控質量。”一到現場,她就對工程施工提出要求。
溪的對岸,是樟樹林濕地公園和大片農田。防洪堤做多寬,要不要征用農田?黃美萍對工程建設問得很詳細,閩江防洪工程四期松溪段項目指揮部副指揮范朝英一一回答。
黃美萍提出要求,要多保留防洪堤外的生態環境原貌,“防洪堤既是堤岸,同時也要體現自然生態的美”。“水美城市”項目建成后,松溪的面貌會煥然一新,但在建設過程中如何爭取群眾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她建議,將防洪工程的效果圖分段打印、懸掛宣傳,讓老百姓對防洪工程和今后生活環境的美化有更深的了解。
松溪歷史悠久,目前保留著寅賓門、古城墻等歷史遺跡。在東關大橋上,當看到雜亂無章的老舊建筑將部分古城墻遮住時,黃美萍建議,可以借“水美城市”建設的時機,改造棚戶區,露出完整的古城墻。
改造棚戶區必定涉及拆遷,群眾會不會支持?黃美萍提出設想:“拆遷是為了防洪堤的安全,同時也是為了留住鄉愁。我們是否可以在城區找一處位置不錯的地塊,先把安置房建好,然后再動員居住在這里的百姓拆遷?相比現在的住房,安置房位置更好,房子又新,我相信只要工作做到位,老百姓一定愿意。”
東關大橋往北,穿過東大街,就是工農路。工農路是松溪縣城的交通要道,是縣城通往高速公路的必經之路。黃美萍一路走一路看,她發現,這里占道經營、隨意搭建的現象還是不時可見。“我們的城市,因為先天不足、功能不全、管理不善,導致一些臟亂差現象。現在,我們必須有更超前的意識,好好規劃,把我們的短板補上去,把我們的管理跟上去,把整個城市的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為老百姓創造一個舒心的安居樂業的好環境。”黃美萍說。
文秀湖是一個已基本建成的人工湖,湖水碧波蕩漾,岸邊綠色的樹、紅色的花倒映在水中,煞是好看。與此同時,文秀湖的小流域治理與林相改造也在同步進行,原本的針葉林將被改造換種成闊葉林和觀賞林。松溪雖因松樹得名,但針葉林對于水土涵養的能力不如闊葉林。黃美萍邊了解情況邊提出要求:“綠化不僅要滿足美化環境的需求,還要科學考慮對生態環境的提升。”
“書記,國道353線即將改線,到時候我們可能要打通隧道。屆時是否可以借道隧道,將茶州水庫的水引到文秀湖的上游來?”隨行的科技副縣長陳向鎮建議。“這個思路很好,但是經費需要多少?安全性如何?你們可以先去調研,做個方案出來,大家再一起坐下來討論。”黃美萍說。
9點43分,黃美萍匆匆趕回縣委會議室。在這里,“水美城市”項目的設計單位以及潛在的投資商等,正等著和她一起商討如何推進項目建設。
責任編輯:林航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邵武市百名消防志愿者助力秋季防火安全宣傳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