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陽鎮,是浦城縣北部最大、交通最便利的集鎮,具有明顯的區位和資源優勢。2010年,這里被列為全省45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14年又被列為全省1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
小城市怎么建?要建成什么樣?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經過幾年的建設,這個鎮級小城市累計投入資金近70億元,基本形成了以“造福工程安置區”為居住基礎,以榮華山產業組團為產業依托,以政府服務為導向的城市化集聚區,核心區域人口也從6000人增至12000多人,預計三年內人口將上升至1.8萬人。
從“集中安置區”到“幸福小城市”
“現在居住環境好多了,小孩子讀書也方便了!”5日,在章家嶺集中安置區一座兩層半小洋房里,主人李義壽高興地說。李義壽今年65歲,原來一直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小畢村。去年年底,他搬到這里,并利用家里的一樓開起了雜貨鋪,每天生意還挺不錯的。“當了一輩子的農民,沒想到到老了還能‘轉行’。”老李笑呵呵地說。據悉,章家嶺集中安置區總投資2.3億元,計劃安置600戶3000人,是南平市內最大的鎮村一級集中安置點,目前正在進行三期建設。
在仙陽,像李義壽這樣居住在高山村、地災點的村民還有很多。為此,鎮黨委班子一直把“安居”作為第一號民生工程來抓。2010年以來,鎮里抓住“造福工程”利好政策大范圍鋪開的有利時機,結合小城市建設要求,以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建設為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輔,將大量生活在高山村、空心村、地災點的農戶搬入集鎮居住。
“通過連續三屆黨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我們鎮里目前已經建設有6個百戶以上集中安置點,可以安置村民近5000人,這些新區成為了我們小城市的基礎。”鎮黨委書記裴揮軍告訴記者,因為“造福工程”的政策好,大家都親切地把這里稱為“幸福小城市”。
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服務
人口的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中仙陽鎮居民反映最嚴重的,就是自來水水量小、較為渾濁的問題。
“我們集鎮目前使用的水廠建設于上世紀90年代,水管口徑小,水處理量有限,很難滿足不斷集聚的人口使用需要。”鎮分管領導左庭興介紹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鎮里多次邀請專家、居民代表進行討論研究,最終采用“兩步走”解決方案。第一步是仙陽鎮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和位于榮華山產業組團的榮華山自來水廠達成協議,投資200萬元從該廠修建3.8公里長的水管接入鎮里作為自來水水源使用,暫時解決用水問題,目前工程已經過半。第二步是規劃一個投資1800萬元的標準化水廠,可滿足2萬人飲水要求,建成后現在的水源作為備用水源使用,徹底解決居民的飲水難問題,現在已經完成方案設計。
隨著小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各種民生問題也不斷涌現。“以往我們把重心放在建設上,對這些問題采取被動管理的方式,效果不太理想。”裴揮軍說,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問題,該鎮結合“百日攻堅”和“四比六促”活動,采取主動過問、積極服務方式,今年已經累計解決道路、水利、自來水工程等問題10余項。
從“靠山吃山”到“就近上班”
柳巖增一家原來居住在漁梁村花墻頭自然村,住處屬于地災點。不久前,他們搬入了位于章家嶺二期的新房,徹底告別了一到刮風下雨就擔驚受怕的日子。更讓老柳高興的是,現在一家人都在集鎮上找到了工作。“我在仙陽的一家五金店里打工,兒子在榮華山產業組團物流園上班,兒媳則在組團的中慎合成革有限公司上班,平均人均工資都有3000元左右。”
從“靠山吃山”到“就近上班”,成為了仙陽“小城市”搬遷居民的常態。市級工業園區榮華山產業組團離仙陽小城市僅5公里之隔,園區內的30余家企業用工需求巨大。該鎮積極與榮華山產業組團和圣農(浦城)公司對接,組織搬遷下來的村民進行就業培訓,上崗后每月可以拿到工資2000多元。此外,村民在此就業可以有效發揮工業區優勢促進“產城融合”,目前安置區內已經有50%左右村民在組團、圣農等企業就業,年平均增收萬余元。
據悉,目前仙陽鎮正結合扶貧開發政策,針對搬遷下來的村民具體情況因人施策制定就業計劃,通過到企業上班、引入項目幫扶、發展合作社流轉田地等方式,逐步解決村民就業問題。(袁野 柳志勇 葉永仕)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邵武市百名消防志愿者助力秋季防火安全宣傳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