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根竹子怎么“吃” 閩北大力發展竹產業(圖)
閩北大力發展竹產業,既要生態好,又要百姓富
這根竹子怎么“吃”(綠色家園)
竹制品生產車間里,工人正細心查看茶具烤漆質量。
余杉芳攝
福建是我國主要竹產地,現有竹林面積1600多萬畝,占全國1/3;閩北竹林面積占全國1/10,其中建甌竹林面積超過120萬畝。竹子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可食、可用,其代木功能也非常強大。要守住閩北的綠水青山,又要解決農民致富問題,以當地最優勢資源發展竹產業是個好選擇。
但,這根竹子究竟怎么才能“吃”好呢?
突破技術瓶頸才能保住好生態,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
剛剛煮熟的鮮筍,經過一條生產線,分裝成一袋袋小包裝;之后只需要10多秒,就被速凍到零攝氏度以下。這樣操作之后,即便貯藏數月,無需加工、開袋即食,滿嘴依舊是剛剛挖出時又嫩又脆的原汁原味。
這樣的鏡頭,在吳良如的腦海里反反復復地出現過很多次。他研究了一輩子竹子,又最愛吃鮮筍,如今終于將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幫助他實現這個夢想的地方,就是福建面積第一大縣、全國竹林面積第一大縣——南平市下轄的建甌市。
老吳是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南平市在全國第一個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他因此與南平的建甌明良食品公司結下“緣分”。建甌明良食品公司是位居全國鮮筍銷量前三的龍頭食企之一。可明良總有塊心病,別瞧銷量很大,產值卻不算很高。為什么呢?公司手里沒啥“絕活”。
上世紀90年代,由日本發明的水煮筍保鮮技術被引入國內,技術的核心其實就是把筍煮熟后浸在酸液中,以便長時間保存。但這項技術本身有缺陷,酸液處理法會讓鮮筍失去原汁原味,而且這項技術在推出后一直沒什么新的發展。
另一方面,食用筍技術不斷出現,能吃到鮮筍,誰還吃罐頭食品?此后20多年間,在其他食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閩北用于春筍制作的毛竹收購價格不漲反降,從每根0.7—0.9元,降為0.5—0.6元。業內人士分析原因,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保鮮技術沒發展。
毛竹收購價格下降,首先帶來的就是竹農砍伐數量的增加。眼看著一片片竹林倒下,當地政府急,老吳也急。
突破技術瓶頸才能保住好生態,才能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老吳的想法與明良公司一拍即合。
老吳負責從竹筍生物性入手進行研究,明良公司負責保障試驗用的工藝裝備。經過多次反復試驗,2016年,投資4000多萬元、國內首條鮮筍速凍生產線終于研制成功。
“一招鮮”帶出一步先。明良鮮筍一舉占領了日本大半市場,售價還提高了1/3以上。2017年,老吳與明良繼續合作,研制從鮮筍的廢棄物中提取生物蛋白和膳食纖維制成食物添加劑——筍粉。這下,竹筍加工的下腳料都能產生財富,小竹子更讓人愛惜了。如今,這條投資3000萬元的生產線已通過驗收,年底即將投產。
不拼價格拼品質,單品高收益也是對資源的保護
老吳與明良公司的“一招鮮,吃遍天”,讓很多竹產品企業眼紅。但這樣有門檻、難模仿的“一招鮮”,在竹材加工產業似乎很難找到。在閩北地區,竹地板、竹茶具、竹家具、竹餐具等各種竹制品加工企業多達數百家,各家企業雖也有些自己的獨特技術、獨特產品,但由于產品極易被仿制,很多暢銷貨紅火沒多久,就被拖進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循環,該怎么破呢?
走進順昌縣盈昌竹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門,迎面的標語透露出老板高春娥的勃勃雄心:“全球頂級環保竹制品制造商”。高春娥坦言,要實現這個目標,僅有技術優勢還不夠。
高春娥不到20歲時就開始從事竹制品加工產業。一開始,她家企業也是生產竹筷、竹涼席之類的日常用品,走全部外銷的路子。竹制品加工業屬于低端產業,市場上求大于供的時候,各類竹加工廠遍地開花;供大于求的時候,便互相殺價搶單。她說,價格拼到最后,其實大家都越來越不好做。
有一次,一位合作客商問她:“為什么你們只專注價格?為什么不能專注于把品質提升上去呢?價格是有限的,品質才是無限的。”一語點醒夢中人。此后,高春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以創新提升品質”上。
竹制品在代木過程中,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但也有天生的短板:容易開裂、發霉。“如果能想辦法補齊這些短板,竹產品的優勢會在更多人眼里亮起來。”請專家搞研發實驗、不斷嘗試新工藝,高春娥的付出沒有白費。借鑒傳統中國工藝,公司重點研發的竹餐具系列,以榫卯拼接新工藝、生態膠水等新原料,解決了易裂、易霉等問題,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榫卯拼接至少要增加6道工序,生態膠水則比普通膠水每噸成本要增加近1倍,這樣的投入不是一般小企業可以承受的。然而,高投入帶來的高品質,為高春娥贏得了穩定的國際訂單,也讓公司一步邁進了高端竹制品市場。
一套兒童餐碗賣價20美元、一張2英尺見方的菜板最少80元,一套個性定制的茶桌8000元……由于率先通過瑞士SGS機構各種嚴苛檢測,高春娥的竹制品在歐盟、美國、日本市場上,每件都要比同行定價至少高出1/3,公司自有品牌,被國際商家定義為“竹制品中的奢侈品”。
“低價競爭的后果不光是大家都賺不到錢,而且是資源的巨大浪費。”高春娥說,她希望能帶動更多企業走品質發展的路子,讓大家的荷包鼓起來,也讓家鄉的竹子更有價值。
政府搭建創新平臺,促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其實,無論是增加科技投入,還是提升產品品質,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這條路上,只靠企業單打獨斗還遠遠不夠。南平市委、市政府意識到這一點,在當年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基礎上,又開始探索打造綠色發展公共創新平臺。
“如果能及時研發、轉化新技術,不斷推進產業發展,百姓就能得到更多實惠,當地資源效益就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也是我們搭建這個平臺的初衷。”建甌市委書記丘毅說。
建甌的華宇竹業,原本只是一家生產竹木地板坯的小企業,而今已成長為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竹木復合板生產企業。這樣的改變,源于建甌“科技竹硅谷”的有力助推。
早在2011年,為提升竹林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南平市就成立了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包含19家竹加工龍頭企業、5家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所、3家科技服務機構,華宇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和2016年,建甌市又分別與廈門大學和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共建海西竹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級竹產業技術研發中心。2017年3月,福建省6·18虛擬研究院竹產業分院在建甌市設立并授牌。至今,這些平臺已為南平竹企創造出各類專利136件。
華宇竹業正是這些專利的共同持有者和受益者之一。
創新平臺的不斷發展,解決了眾多毛竹加工小企業無力投入科技研發的難題,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在創新平臺支持下,全市林產加工企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2561家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已達364家,其中上市企業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
另一方面,創新平臺也為當地數十萬“靠竹吃竹”的竹農增加了收益——據測算,目前毛竹市場上,用于加工的原料竹價格為每根15元至20元,加工成竹簾可增值到30元,加工成竹地板可增值到50元,加工成竹纖維可增值到100元,加工成竹工藝品綜合產值可達300元。
一根竹子可以“變”成多種產品,受到精心保護的竹林還可以“賣空氣”。2017年底,經福建省發改委批準備案,南平市在全國賣出了首個竹林碳匯項目,首批為3.4萬畝竹林,成交價11.94萬元。
經濟效益的提升,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竹林的保護,原來要砍好幾根才能獲得收益,如今一根竹頂上好幾根,誰還愿意多砍呢?
閩北大地,一根根竹子,化作美味的鮮筍、精致的竹具、清新的空氣,賣出了好價錢,又守護了好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正逐步成為現實。(本報記者 趙 鵬 邵玉姿)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建甌竹林面積居全國縣(市)之首2018-04-10
- 南平政和縣5萬人從事竹業 年產值26億元2016-12-22
- 寧德市加快推進竹產業發展 促進脫貧致富2016-11-16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建甌小橋鎮:再生稻工廠化育秧落田生根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