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關鍵地帶——
活水源頭涵養生態科研
海峽網4月15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黃海)日前,南京林業大學外籍教授凱文等人,在《ZOOTAXA》雜志上發表廣義角蟾屬一新種——雨神角蟾。該新種發現于武夷山國家公園,系凱文團隊開展科研活動時意外所獲,此后歷經兩年的搜尋和標本采集,最終鑒定得名。
武夷山憑借豐富的物種、優良的遺傳、多樣的生境,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平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開啟新篇章,生態科研也迎來了更多可能性。
時隔55年再次發現蛙類新種
凱文是兩棲、爬行研究領域的專家,與雨神角蟾結緣,是一次意外之喜。
2014年6月14日,凱文一行人來到武夷山桐木關掛墩村開展野外動物調查。其間,他捕獲一只難以辨別出物種的蛙類。“起初,我們認為它是掛墩角蟾,拍照后便放生了。”事后檢查照片細節時,凱文發現這只蛙明顯區別于掛墩角蟾,“掛墩角蟾的背部紋理呈‘X’型,它的則接近‘Y’型,且看起來比較胖、較短,鳴叫頻次要低得多。”
凱文求教我國專家,但沒有人知道它的名字。這可能是個新物種!
“當時我極度懊悔,一個潛在的新種竟被忽視了。”次年6月,凱文重返武夷山,希望再度邂逅失之交臂的新物種。第一天,沒有收獲;第二天,無功而返……直到第六天的雨夜,倍感沮喪的凱文才又發現了兩只個體。他用“狂喜”來形容彼時的心情。此后的一年間,凱文團隊相繼收集到20多只標本,并啟動新物種鑒定工作。
“發現一個兩棲或爬行動物新種是極其困難的。在美國,大約每10年才能發現一個兩爬新種;放眼中國,每年大約可以發現10多種兩爬新種,但必須基于對研究區域的充分了解,以及長期、持續的野外調查經驗。”南京林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院長阮宏華表示,雨神角蟾的發現極具研究價值和保護意義。而此時,距離武夷山區上一次發現蛙類新種——武夷湍蛙,已過去整整55年。
“武夷山環境優美,以至于我想成為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這里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還有大量在武夷山棲息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我至今還沒有調查到。”凱文說,他對下一次武夷之行早已迫不及待。
好生態為科研創造土壤
在武夷山,發現新物種并非新鮮事。
不久前,福建本土植物考察隊在國際期刊《Phytotaxa》發表天麻屬新種——發現于武夷山的福建天麻。由此,福建蘭科植物再添新員。而在昆蟲領域,過去百年間,當地發現的新種超過800個。
優良的生態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新物種的發現,提供了可能。
“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保留有2.9萬公頃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包含了我國中亞熱帶所有的植被類型。”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李慶晞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地區化身地理演變過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難所”,成為公認的“東南植物寶庫”“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的產地”。
來自中國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數據顯示,當地已查明的物種總數超過1.1萬個。作為福建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武夷山去年的生態系統實物量與價值量總值為2219.9億元。
在武夷山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西方傳教士的探秘之旅。
在大山深處的掛墩村,至今保存著一處古教堂遺址。1872年,法國傳教士一邊在此布道,一邊進行生物科學考察。數百年間,掛墩村出產的脊椎動物標本超過50種。以之命名的物種不在少數,掛墩鴉雀、掛墩角蟾、掛墩鱗毛蕨等廣為人知。
新中國成立之后,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真正實現由本土科學家當家作主。
1979年,武夷山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掛牌成立。同年,國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綜合考察隊,在武夷山地區開展科考活動,進行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以及昆蟲調查。
“這次科考前后歷時十年,采集各類標本100多萬號,發現了一批新科、新屬、新種。”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程文舟說,此次科考摸清了武夷山自然資源的家底,填補了部分區域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空白。
2010年,中國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上線。作為全國首個區域性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它實現了90%以上的已知物種信息的采集建庫,建立了完整的武夷山物種多樣性數據庫,為當地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國家公園視角下的生態科研
2016年,國家發改委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將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九曲溪上游保護地帶,納入武夷山國家公園范圍。武夷山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
“我們正在努力將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域,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價值實現和生態教育展示樣板區域。”程文舟表示,國家公園體制創新為武夷山生態保護注入新動能,也為當地生態科研的發展帶來新機遇,“我們將構筑共建共享平臺,推動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國家公園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能力,共謀綠色發展”。
“我們大力開展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與文化資源科學研究、監測,不斷改善科研監測基礎設施,構建科研監測指標體系,提升科研監測水平。”李慶晞表示,去年以來,黃崗山、掛墩等地累計共拍攝照片和視頻約8000份,記錄有鬣羚、赤麂、毛冠鹿等8種哺乳動物,黃腹角雉、白鷴、勺雞等7種鳥類。
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與武夷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林科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泛開展各項科研監測活動。
未來,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科研工作則將更加關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課題,聚焦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既要保護生態,又要發展產業、關注民生。”程文舟說,在武夷山地區,毛竹、茶葉等產業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旅游等新業態方興未艾,但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產生影響,“我們將深入研究原住民、茶產業、旅游業等對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的影響,對茶山茶園種植規模、環境影響適宜性進行科學認證和評估,并制定管控標準和措施”。
當前,武夷山國家公園正與武夷學院合作申報《武夷山國家公園旅游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申報《武夷山國家公園茶葉種植與環境影響評估研究》。這些課題將有助于生態保護與產業、民生互饋發展,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更多實現路徑。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武夷山舉行“喊山祭茶”活動 游客體驗采茶游2019-04-10
- 游客在武夷山一酒店用餐意外受傷獲賠2.6萬元2019-04-03
- 福建南平:武夷山風光秀美2019-03-14
- 南平武夷山:傳統“柴頭會” 趕集備春耕2019-03-13
- 福建武夷:武夷山生態茶園迎客來2019-02-19
- 兩岸50名青年學子參訪武夷山 重走朱子之路2019-01-28
- 武夷山九龍窠景區:冬日游玩 滿目翠綠2019-01-22
- 武夷山國家公園237名管護員獲贈意外傷害保險2019-01-21
- 武夷山:粗心快遞員丟包裹 多虧輔警撿到歸還2019-01-16
- 武夷山摘得全國“十佳魅力城市”榮譽2019-01-03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科技保姆”活躍在林間地頭2019-04-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