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毛樣生 蘇燕梅
中秋國慶雙節即將來臨,這幾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官路鄉花園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凌鴻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中秋國慶對他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商機,是將村里的薏米、山茶油等農產品推銷到全省的好機會。
黃凌鴻是福建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名黨員干部,在藥品監督崗位上干了20多年。2017年12月13日,他接受單位指派來到浦城縣官路鄉花園村擔任第一書記。
利用薏米、山茶油做起“大文章”
初來乍到,黃凌鴻很是忐忑。花園村是省級貧困村,村財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性支付,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村財政收入幾乎為零。村財增收是貧困村脫貧的主要指標,如何為村集體增收,成了他的一項大難題。很長一段時間,黃凌鴻經常徹夜難眠,就連做夢,都是想著怎么讓村里的經濟發展起來。
多方走訪,幾經調研,黃凌鴻決定利用薏米、山茶油等農產品做起“大文章”。
浦城縣官路鄉花園村位于閩浙贛三省交界,浦南高速公路縱貫全村。古時候福建的秀才要進京趕考,都要經過花園村旁的古道。大家都說這條路是當官之路,久而久之這里便被稱作“官路”了。花園村占地面積5.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0畝,林地面積8000多畝。花園村的經濟主要以水稻、薏米種植為主,輔以毛竹、山油茶等經濟作物;林地主要產毛竹、杉木、油茶等。
在這些農作物中,浦城薏米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東漢前,浦城就開始種植薏米,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浦城薏米獨具色白、飽滿、圓潤、味正、糯性好、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等特色。2008年,浦城薏米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黃凌鴻調研花園村農作物
黃凌鴻
黃凌鴻為了做大做強薏米產業,打造官路薏米品牌,采取“農戶+合作社”的合作生產方式,走組織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道路。他從中牽線搭橋,讓村委會和鄉里的一家合作社對接洽談,達成農產品銷售合作協議。合作社采購農戶薏米、山茶油等農產品,增加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和保障性。村委會積極引導農戶規范種植和提供優質的農產品。在合作社引導下,農戶都把農產品賣給合作社。同時,合作社在包裝上也進行了改進,將薏米、山茶油檔次提高不少。而最難的農產品銷售,自然落到了黃凌鴻身上。
圖右為黃凌鴻
為了開拓薏米的銷售渠道,黃凌鴻真是操碎了心。他利用自己在福州的人脈,成功的說服朋友單位采購村里的薏米,作為福利發給員工。他還和福建省閩糧購銷有限公司、福州禾盛糧油有限公司合作,拓展花園村農產品的銷路,落實富民興村產業,幫扶脫貧致富。通過運作,將薏米、山茶油的規模擴大了,產業鏈延伸了,也提高了品牌價值和經濟效益。
盯住靈芝、竹蓀,走出創富新路子
“促進產業振興,完善產業體系”這是黃凌鴻一直在琢磨的事,他長期從事藥品監督管理,仙芝樓生物科技公司靈芝基地正巧就在浦城。于是,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村里和仙芝樓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由當地村民合作種植靈芝藥材。他重點扶持、發展一批藥材種植帶頭人,通過貧困戶入股參與和共同經營的模式,逐步帶動合作社、農戶進行規范化基地種植,通過以點帶面大力發展藥材產業,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黃凌鴻調研藥材種植
今年,村里靈芝長勢喜人。村支書黃瑞旺說,一畝靈芝,產值能達2萬元。一年靈芝能收兩次,一次生長期在3個月左右。一些村民利用廢棄的老宅種植靈芝,省了不少場地費。
同時,黃凌鴻主動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子,利用縣政府促進貧困村農村集體發展專門下撥的扶持產業發展專項經費14.5萬元積極發展竹蓀種植產業。按照“六要”群眾工作法要求,通過理事會管理和貧困戶參與種植的模式,發展以長裙竹蓀為主的食用菌產業,走出一條“組織引領、黨員帶頭、全村參與、共同致富”的黨建富民強村之路,解決了貧困戶和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促進村民脫貧致富。
他利用光伏產業精準扶貧,采取縣財政投入30萬元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貼息貸款的方式,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電站,幫助增加村集體財政和貧困戶建立長久增收渠道。他利用縣政府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投入50萬元,和貧困村簽訂協議,由縣國資公司統一購置縣城店面,通過出租方式使村財逐年增收。
亮燈、飲水工程,建立宜居農村
初秋時節,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走在花園村小道上,迎面撲來山里的清新氣息。陽光灑在古老的官道上,道路一側種滿了薏米、水稻。村道上,看不見雞糞、鴨屎,隨處可見的是干凈的水泥路和清澈的小溪。偶爾,路邊的波斯菊綻開了笑臉,別有一番韻味。
為建設生態宜居宜業美麗鄉村,通過黨支部的引領,完善各項基礎設施,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入村以來,黃凌鴻了解到村民飲水不便,利用省財政廳下達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捆綁資金建設和改造村飲水工程,讓村民安全用水得到保證。為了滿足農村居民夜間出行的安全,積極爭取派出單位支持,下撥30萬元扶貧資金用于村莊道路亮化工程,在村莊中及到鄉鎮的道路安裝89盞太陽能路燈,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通過開展每家每戶“門前三包”“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通報、“美麗庭院”評比等措施,引導村民形成了自覺清理環境衛生的習慣。在村部建立的“愛心公益超市”,通過垃圾換禮品的方式,鼓勵村民樹立環保意識。
為了豐富村老年人生活,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娛樂活動、集中交流,日間照料的場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通過上級補助和村民自籌方式建設一所“農村幸福院”,為本村6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務。進一步完善村級衛生所和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讓村民享受必要的健康保障和業余文化生活。利用“一事一議”項目修建停車場,方便村民休閑及返鄉村民停車,并為日后發展鄉村旅游打好基礎。
發揮自身優勢,公益健康引進村里
作為省藥監局的駐村干部,黃凌鴻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優勢,聯系丹麥瑞聲達公司和福州聲科聽力聯合組織聽力愛心小組來村進行聽力咨詢、耳道檢查、聽力檢測等公益活動。愛心小組對村民開展愛耳護耳的科普介紹,并進行丹麥瑞聲達助聽器的捐贈活動。
黃凌鴻給孩子們普及用藥安全知識
他聯系福建中醫藥大學分會專家服務團到浦城縣官路鄉花園村開展義診活動。專家們給前來村民提出診療意見、健康咨詢、針灸推拿按摩等服務。為群眾宣講預防保健知識,對村民們的日常保健、多發病的預防和常用藥服用等方面進行指導,幫助村民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識和技能,倡導大家樹立健康生活理念。他還聯系相關企業捐贈相關醫療器械和物資,完善村部衛生所的設備以及村部設施,方便村民就醫及休閑。有時,他還到村里的中小學,給學生們講解“飲食用藥安全”常識,并發放一些科普讀物,普及用藥安全知識。
駐村的實踐,使黃凌鴻熟悉了農村基層工作方法,以及與村民交流交融的捷徑,在與村“兩委”干部和村民的交往中,增進了理解與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學到了許多工作方法,真切感受到基層鍛煉的價值與益處。
通過駐村,黃凌鴻深知基層工作的不易,駐村就是要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無私奉獻、立足平凡。用赤誠的初心,質樸的奉獻融入貧困群眾,擔當起脫貧攻堅重任。“要始終牢記為民謀福祉就是我們的初心,帶著深厚感情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以自己的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始終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黃凌鴻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大山深處的“保姆校長”2019-09-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