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閩北最亮眼的“底色”;
綠色,也是南平發展歷程中執著的追求。
歲月的長河里,閩北人民一路深耕“綠色”、追逐“綠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十年間,從培植綠色資源,到養護綠色生態;從對“綠、旅、新”的探索,到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響武夷品牌、建設生態銀行、發展水美經濟……閩北大地由“淺綠”到“深綠”,蕩開了一圈圈“綠色”漣漪。隨著發展理念的不斷提升,南平正奏響新時代“點綠成金”的華美樂章。
“綠色金庫”的激情歲月
閩江源頭富屯溪水自北向南緩緩前行,流經延平區王臺鎮時,兀自折彎向東而去,留下密布水網積蓄于溝壑,滋養了郁郁蔥蔥的林木,誕生了一個聞名中外的“綠色金庫”。
時間回溯到1919年春,王臺鎮溪后村三個青年農民,在村東北方向被稱為安槽下的山頭造林。他們從健壯的杉樹母株上采擷生長旺盛的鮮嫩枝條,用世代相傳的扦插法栽種杉苗,并經精心撫育,形成一片杉木豐產林。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在印尼萬隆會議上宣布,溪后村這片杉木豐產林,畝蓄積量達78.9立方米,年均生長2.076立方米,創下了杉木速生畝蓄積量全國乃至世界新紀錄。1958年,王臺公社被國務院授予“綠色金庫”光榮稱號。
9月,白露秋分之際,我們重訪王臺溪后村安槽下杉木豐產林,樹木蒼翠,暖陽透過密密的林層,灑下點點光斑。“作為國內人工造林的典范,‘綠色金庫’聲名遠播,直至今日,到此考察參觀、調研學習者仍絡繹不絕。”長期從事營林工作的市林業局副局長馮為建介紹。
王臺“綠色金庫”的歷史,是閩北人民培植綠色、久久為功的生動實踐的縮影。
其實,作為南方重點林區的閩北,自古就有造林護林的好傳統。建甌人造古森林“萬木林”,邵武植栽“千松嶺”,政和百年“楠木林”……“植綠”是閩北人世代傳承的基因。
《延平府志》記載:南平自古以來,“森林之富,本甲全閩。”清代,南平的“山林之產,歲入不下百萬余金……通行于燕、齊、楚、豫、贛、浙之邦。”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林業一度是南平經濟的支柱產業。1994年,閩北各鄉鎮、村的集體財政收入,50%來自林業;農民人均收入約四分之一來自林業生產所創造的效益。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閩北林業發展進入‘黃金時代’。”馮為建說,當時,為大力推進林業發展,國務院還在閩北山區批準設立過南方唯一的林業縣——建西縣,以南平、建甌、順昌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建西縣的行政區域。同時,在建西林海中修建森工鐵路,將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地送往全國各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末,閩北提供國家商品材達5700萬立方米,毛竹4億多根,為全省之最。閩北主要木材集散地大洲貯木場,年吞吐量高達60萬立方米。
“那個時期,走進山里,見得最多的是鋸木、運木的工人和購買木頭的商販。”退休多年的林場工人溫錫貴回憶,過去,林業經濟效益的產生大都來自木頭買賣。
1986年,閩北開始實行以法治林,按照消耗量不得超過生長量的原則,嚴格控制資源消耗,結束了從“大躍進”年代開始的連續28年森林赤字歷史,年消耗量和年生長量基本持平。隨后,閩北積極推進國土綠化,實施“三五七”消滅荒山、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林木生長量、木材蓄積量逐年提高,至1990年,全市森林蓄積量達1014.6萬立方米,林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軌道。2019年,全市森林蓄積量已達17348.6萬立方米,居全省第一。
綠色發展的路徑求索
隨著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強化,南平開始更多轉向思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
從提出“閩北最有競爭力的是生態,最有優勢的品牌是武夷山,最有特色的產業是‘綠、旅、新’”,到建設“用高新科技武裝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經濟區”,到作出“建設開放、發展、和諧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的決定,再到“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宣言中,南平持續深入探索,扎實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不斷提升和完善以“綠”為底色、以“生態”為品牌的發展思路——
以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探索建立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促進農業生產由增產轉向提質,持續推動農業發展生態化;
成功策劃并實施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項目總投資215億元,建設規模469萬畝,包括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現有林“贖買+改培”以及在現有林中發展林下經濟等,更好提升森林質量,更多積累優質生態財富;
積極推廣綠色建筑、提倡綠色出行、發展綠色產業等,低碳旅游在武夷山景區景點全面推進,全省首個“碳中和”展會舉辦,林業碳匯等碳排放機制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取得實質性成效,低碳理念向產業、能源、交通、建筑、機制等方方面面滲透;
深化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積極開展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系統價值核算、“互聯網+生態”巡查、“無廢城市”等試點工作,讓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在延續歷屆市委市政府綠色發展思路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調研,逐步明晰了“選產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的思路,從選準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產業入手,確定把現代綠色農業、旅游、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制造、文化創意七大產業作為南平發展的主打產業,并高標準編制了綠色發展綱要和七大產業發展規劃及扶持政策,加快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進程;
……
過去20年,南平單位GDP能耗下降38%,增長方式、動力、動能正在加速轉換,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產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比66.5%的不均衡產業結構,到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16.2:43.3:40.5。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七大綠色產業完成固投占全市的56.4%,七大綠色產業規上企業數量占比超過全市企業數量的八成,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體系逐步構建,綠色發展動能正在加快形成。
“不負生態,逐綠而行”,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為綠色發展提供永續動能,成為南平發展的“主旋律”。
綠色南平的富美憧憬
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年居全省第一……在呵護綠色、呵護生態的同時,南平還把探索“青山”變“金山”的突破點、發力點聚焦在創新上,以新思路、新路徑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實施“武夷品牌”工程,以大武夷綠色生態為閩北優質產品賦能,以政府為武夷品牌誠信背書,推出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探索“1+N”的母子品牌運作模式,并對首批33家企業的茶葉、筍等11類產品授權使用,通過品牌效應直接帶動溢價增值,真正讓來自好山好水中的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首創“生態銀行”建設,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的模式,搭建了一個資源變資產變資本轉化平臺,前端將分散、碎片化自然資源集中收儲,中端通過規模化整治提升成優質資產包,后端委托專業運營商對接市場、對接項目,引進社會資本助力點綠成金,目前已探索形成順昌“森林生態銀行”、武夷山五夫鎮“文化生態銀行”、建陽“建盞生態銀行”、延平巨口鄉“古厝生態銀行”等多種模式;
深化“水美經濟”發展,在全國首創提出“水美城市”建設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拓展,把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城市經營、全域旅游、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結合,打造“商、居、文、游”一體的水岸經濟模式,培育一批親水旅游等新業態,實現“水美城市”向“水美經濟”的躍升,推動“單純自然產品”的水資源向富有經濟價值屬性的水美經濟模式轉變,實現城鄉顏值與產業價值的“雙提升”。
今年8月初,部分在閩全國人大代表到南平調研時,紛紛點贊南平探索“點綠成金”的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三項創新,并表示南平通過創新實踐,發揮了自身最具競爭力的優勢,走出了一條符合南平實際的綠色發展新路。
我們欣喜地看到:首批授權使用“武夷山水”公用商標的33家企業銷量和價格都有較大提升,其中,浦城“武夷山水”優質稻米售價比一般大米售價高出150%;“森林生態銀行”的首位受益“客戶”夏六華,托管自家9畝幼林后,現在每月能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20年托管期滿后,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了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水美城市”得到市民的普遍認可,在即將召開的全市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舉辦地建陽,按照“山、水、園、城”的理念,把建盞文創產業區、花海旅游區與考亭公園區、城市居住區有機融合,拉開了城區框架,撬動了城市經營……
如今,以“綠”生“金”的創新成果,在南平遍地開花,綠色,成為南平最大優勢、最亮眼的品牌。而屬于閩北的“綠色基因”,也將繼續在優渥的土壤、清新的空氣、優質的水源潤澤中,綿延成芳林濃蔭。
作者:□本網記者 吳建瓊
責任編輯:黃仙妹
- 鷹廈鐵路四對列車恢復運行2019-09-25
- 南平對外出口日均達444萬美元2019-09-25
- 傳承農耕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南平市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2019-09-24
- 南平:從“蝸居”“安居”到“宜居”2019-09-24
- 南平市開展公共租賃住房專項整治2019-09-23
- 暗查暗訪促旅游新業態項目安全發展2019-09-23
- 南平:讓生態顏值變經濟產值——水美經濟的麻沙樣本2019-09-20
- 南平養老事業:“破繭成蝶”托起最美夕陽紅2019-09-20
- 南平市成立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中心2019-09-20
- 南平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劇目演出舉行2019-09-19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對外出口日均達444萬美元2019-09-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