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社區治理、社會組織、婚姻殯葬、慈善促進……民政關系民生,民生連著民心,民心事關大局,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民政系統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決策部署,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革弊鼎新、攻堅克難,不斷提高民政服務能力和水平,民政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績單,是全省唯一被表彰的設區市民政局。
兜底保障網越織越牢
困難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基本生活保障網,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尽⒍档拙€制度不斷健全,市、縣全面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標準,把民生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2018年全面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5個市、區按6960元執行,5個縣按6456元執行,城鄉低保年平均標準比2012年底分別提高77.5%、172.6%。
我市在2017年調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時,即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救助供養政策,扎實推進無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全市無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位居全省第二。同時,在全省率先將符合條件的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落戶安置并納入特困供養67人。
民政工作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為推進社會救助精準化,讓每個真正困難的群眾得到有效救助,我市通過建立跨部門常態化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緊急救助程序、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全面推行鄉鎮備用金制度等有效措施,切實增強臨時救助實效,2013年以來全市實施救助34494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5585.22萬元。
一項項民生暖政、一條條民生舉措,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身邊,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進一步加強。
——推進殘疾人助殘工程,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惠及21.13萬人次,發放補貼20.07億元。
——加大老區幫扶力度,144個革命遺址修復項目、310個基礎設施項目、71個生產性項目共爭取到上級補助資金4830萬元。
——嚴格落實革命“五老”人員定期生活補助標準與重點撫恤優待對象定期撫恤標準同步增長機制,革命“五老”人員定期生活補助標準提高154%。
眾多的惠民政策、真金白銀的投入,見證了溫暖困難群眾的“民生溫度”。在奔往全面小康的路上,困難群眾正一步一個腳印跟上。
養老服務短板補齊
老年人有了更多幸福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在我市,現有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61.6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1.3%。隨著年輕人大量流出,空巢化老年人有14.68萬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如何讓老人快樂地生活、健康地長壽、優雅地老去?
為有效破解養老事業發展難題,在市委召開五屆三次全會上,將養老事業發展作為補齊民生事業短板的四項重要內容之一進行部署,規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全市民政工作歷史上尚屬首次。
市政府印發《關于加快補齊短板促進養老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南平市老年服務與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到養老機構入職獎補方案(試行)》等政策措施,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7家優質養老團隊參與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
“看到這里環境舒適,管理服務好,老人住得開心,我就放心了。”在光大百齡幫·建甌頤養中心陪伴母親的劉女士動情地說。中心給予老人24小時照顧,讓她可以安心工作了。
這家占地70畝的現代化養老機構由政府出資建設,采取“公建民營、醫養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服務,引入社會力量百齡幫養老產業集團運營,全方位為入住老人提供優質、舒適的服務。
如今,這樣的養老服務機構越來越多了。全市建成81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街道和中心城區鄉鎮覆蓋率達93.1%;建成農村幸福院、老年活動中心、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1120個,建制村覆蓋率達68.6%;全市共有養老床位2.1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5.4張。今年,我市民政局還爭取到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中央財政已下撥資金1766萬元。
在擁有數量的同時,全面提升服務水平也是重中之重。全市已建養老機構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整改合格率100%,10縣(市、區)引進3家居家社區專業化服務組織;醫養結合不斷加深,所有養老機構能夠為入住老人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鄉鎮敬老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由21.63%提高到50%以上,社會化運營比例由14.2%提高到54.2%。
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廣大市民有了更多安全感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最具活力的細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民政部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部署,推進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有效激發了基層社會活力。
城鄉社區治理全面加強。我市出臺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等文件,積極創新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推進社區減負增效,加大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推動落實社區運轉經費和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2013年以來新增社區47個,新增社區服務用房2.22萬平方米。目前10個縣(市、區)全面建立城鄉社區“三社聯動”試點正穩步推進,讓更多的社工機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
基層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政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村(居)委會依法有序開展民主選舉,圓滿完成第12屆、13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加大村(居)務公開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基層協商,健全村(居)民主管理和監督制度,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更加充滿活力。
深化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民政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社會組織登記簡政放權,落實“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等一系列措施,在全省率先采用第三方審計和評估購買服務開展社會組織審計、執法抽查和評估。目前,全市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10個、登記社會組織2282家。這些社會組織投入脫貧攻堅和救災資金達1.2億元,受益群眾達50余萬人。
社工和志愿者隊伍逐步壯大。出臺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社會工作發展政策,社會工作人才人數增長14倍,在2018年我市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綜合考評全省第一。全市在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注冊登記志愿者累計30.45萬人,志愿服務在扶老、助殘、慈幼、脫貧攻堅、便民服務等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民政系統還深入推進社會事務改革和專項行政管理,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不斷加強兒童福利工作、完善基本殯葬服務體系、創新婚姻登記管理、強化區劃地名設置、促進福利慈善事業發展,為全社會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社會服務。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未來,全市民政系統將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和專項行政管理各項工作,推動民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真正將黨和政府的便民利民政策落到實處,讓群眾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記者 廖晨星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南平一批重點項目集中開竣工2019-12-09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到南平市調研2019-12-05
- 《南平市革命舊址保護利用條例》明年3月1日起施行2019-12-04
- 南平市公布第三批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工作成果2019-12-04
- 南平市近日降溫明顯 高山區現霧凇美景2019-12-04
- 《南平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2019-12-03
- 南平市獲評“國家森林城市”2019-12-02
- 南平市全面開展冬季根治欠薪專項行動2019-12-02
- 南平市人民政府發布通告規范養犬行為!2019-11-29
- 在南平,這些行為已經明令禁止,違反將受處罰!2019-11-29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2019邵武云靈山山地戶外節圓滿落幕2019-12-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